四大章回小說:《紅樓夢》、《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由誕生至今仍然「光芒萬丈長」,廣受歡迎。
今時今日教育普及,只需略有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獨力嚼完一本章回小說並不是難事,況且現在多有專人注釋的版本。不過,古時候中國社會普遍民智未開--那時候的教育,只有處於封建制度頂端兩、三層的人才有資格碰,平民根本沒機會知道甚麼是孔乙己,又或者只能粗認幾個字,略知二丁。換句話說,古時候的平民能夠憑自己的知識看章回小說,似乎沒有幾人。可是,章回小說誕生的時候,卻偏偏在草根階層廣為傳誦,而不是知識分子之間。何解?
這裡先給點提示:請從章回小說的結構特色入手。猜到了嗎?沒錯,既然不能憑自力,那就唯有靠外力。平民不能靠自己的眼睛看明白故事內容,那就聽別人由口中說出來--說書人就是由此而來。章回小說某幾項結構特色如:故事分成一回一回、開首略提上回大綱、結尾的「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等等,其實都是為了方便說書人說故事而設的。
說書人地位雖不高,但對民間卻很重要。本文開首說明過,古時候平民沒甚麼機會贍仰聖人的教誨,如此一來,聽說書人說故事,已經是學習做人道理的最好機會。雖然以今天的角度來說,章回小說中各方面的價值觀似乎有可斟可酌之處(如水滸傳描述的一眾好漢,其實跟現代黑社會沒甚麼兩樣),但那時候對平民來說卻已經很夠用了。至於說書人另一天職,當然就是娛樂廣大平民。
說書人的閱歷通常比平常人豐富,這是因為故事中各式各樣各階層的人都有,而說書人都要摸清楚他們的性格、氣質。只有這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才能夠活靈活現。皇帝的語氣表情如何、倒馬桶的語氣表情又如何,都得搞清楚。另外,每當說到武打場面時,總不免要即興耍個兩三招,就算不耍也得說個威震全場的招式名字,所以武術又要沾一點邊兒。為了飯碗,說書人總要吸收不同範疇的知識,說起來還蠻厲害的。
不過,時移世易,傳統的說書人已不復見,一來是因為社會形態轉變,二來是人民素質提升,不需再倚賴說書人吸收資訊,我由出生到現在也沒見過就是(就連回鄉探親也沒見過)。心想說書人消失良久,大概很難去設身處地感受聽眾心弦緊扣故事情節的感覺。但是!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原來某類人說起話來,竟然有說書人的影子!而且,這類人還經常出現在你我之間!
這類人就是所謂的「三姑六婆」。就以我的經驗說說看:話說某天,我往「大X樂」與朋友聚面。正聊著間,聽到鄰桌有位「高人」侃侃而談,內容是近期發生的三單大新聞:X亞銀行謠言、毒奶事件、深圳舞廳起火燒死港人。只聽此人天花亂墜,單說X亞銀行事件,已經極為精采,大揭銀行內部臭史,當中分析得層次分明,邏輯井然,大力吹噓自己「把積蓄立即全部轉放其他銀行」的威水史,唬得同桌其餘三位未照辦煮碗的師奶如坐針氈。若非我抬頭一看,而只單憑拙耳聆聽的話,肯定會誤認他就是銀行的高層人士。
再說近期鬧得亂哄哄的毒奶事件。只見此人七情上面,先是精確口吻,細細說明奶農養牛的過程,例如用甚麼飼料餵牛、甚麼時候牽牛去搾奶、怎麼個搾法、搾出來的牛奶如何儲存等等;中途突然轉成義憤填膺,金剛怒目,極力痛斥污染牛奶的無良小人,應該處以甚麼甚麼刑罰。始料不及的是,竟然還考慮量刑起點;最後又變成慈悲滿胸,觀音目眉,關懷起奶農起來,當然少不免要說說,中國應該如何體恤賠償方為合理。 同桌的三名師奶同樣為之悲愴,一同惋惜起來。
精采!太精采了!就像有四張臉的阿修羅一樣,短短十幾分鐘,已經跨越了不同的時空,演活了不同的社會階層,我不禁要拍案叫絕,大力讚嘆。不過,大X樂始終是公眾地方,為免惹人白目,最終還是抑遏下激動心情,繼續靜靜聆聽。
最後是深圳舞廳起火的意外。這時候,突然一股陰霾籠罩「高人」的臉,而且顯得猶有餘悸:「佢D火燒到『含砍』聲,D濃煙係咁『標』出鋪頭外面,成間野都俾火燒到黑晒!」聲音雖然響亮但藏不住恐懼,令正在看書的我終究不得不抬頭,確認一下眼前這位「高人」是否其中一名是次火災的生還者。
可惜,「高人」終於要離席。就在話題完結幾分鐘後,「高人」在我不為意時離開了大X樂。當我再次回望,發覺「高人」離開了,實在忍不住問坐在身邊的友人:「佢幾時走架?」「無幾耐。肯定又趕住出去橫遊世界,增長知識。」我的朋友答。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