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凌晨兩點半,有點睏,可是病了一個星期多,期間沒有寫作過,怕會手疏,決定還是打點甚麼碎碎唸的,保持保持水準再說。
生活態度,聽上去很時尚的樣子,彷彿是新世代過新生活的最佳形容詞,可是回心一想,跟一向正在使用的生活品味又似乎沒甚麼兩樣。這個嶄生的字眼,意義很模糊,有必要先好好定義一下。我覺得有句說話很適合說明何謂生活態度,那就是:「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按照自己的喜好,決定生活形式,抉擇做甚麼不做甚麼,取甚麼不取甚麼,這就是我對生活態度的看法。若果嫌這樣的定義太抽象,也可以簡化成兩個字,就是「性格」。
「性格」不就是意涵一堆人類行為傾向,例如外向、內向、樂觀、悲觀、仁慈、冷酷、健談、沉默等等嗎?連結到生活態度一詞,不就是指每人依據自己性格而建立的生活方式嗎?「性格」的確可以這樣解釋,不過這裡說的不是這種,而是指讓人聽上去覺得酷酷的、有自己主張而不盲從別人的「有性格」那種性格。舉個例子,周杰倫的《同一種調調》「默契無法偽造 我們同一種調調 凡事都自己主導 決定穿甚麼外套 有專屬的鈴聲訊號 從不跟別人比較 只喝冰過的飲料 很少笑 吃全麥的麵包」,就是比較具體的例子說甚麼有性格的人是怎麼生活的,重點在於堅持二字。總括來說,真正的生活態度,其實就是堅持自我的過程。
有性格、堅持自己一套這些形容別人的句子,聽就聽得多了,卻好像沒接觸過幾個真正做到的人。舉個例子。今晚是遊導成員聚會,神聖公會關門大吉後,夥拍兩位實習社工吃飯去。到達一直光顧開的飯店後,身嬌肉貴的少爺嚷著說怕熱,沒辦法,我沒飯吃不要緊,熱壞了少爺可就大件事了,於是轉戰牡丹樓。認識我久一點的,都知道我抵制牡丹樓,不過,公利主義有時候還是需要的,為著最多的人最大的利益,亦為著自己的生活態度,我不吃一頓半頓,有何相干?不過哩,期間一位實習社工,問我為甚麼抵制牡丹樓,我說「我覺得有社會良心的人都應該抵制」,她卻說:「我以前都跟你一樣……」她說出這一句之後,她之後的說話我好像都沒聽到,因為我的著眼點是現在還能否堅持下去,而不是過去有多堅持。除非她不吃牡丹樓會世界末日,或者有人把刀架在她的頸上命令她一定要定期吃一次牡丹樓,否則其餘理由我都恕不接受。而且我也很懷疑,她說的「以前」到底堅持了幾天?一天?兩天?三天?若果堅持的日子是這樣短的話,那可不能說跟我一樣。事實上,誇張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來與人求同的傢伙並不少。
當他們正在吃看上去好像是人吃的東西時,我心底裡仔細盤算著,到現時為止,我聽過的過去抵制牡丹樓的故事有多少個,並且粗略概括了一下理由:一,嫌麻煩;二,受不了肚餓;三,受不了香味引誘;四,受不了朋友勸喻或嘲笑。這幾個原因之中,以四最難令人繼續堅持自己的信念,年青人接觸毒品,最大的原因不也是這個麼?朋輩的威力是很大的,也難怪這麼多人組團到牡丹樓吸毒(只要一想起那鍋自盤古初開沸騰至今的萬年油,就很難想像炸出來的東西是沒有毒的)。其實推而廣之,受人影響而決定的情況,社會上並不少。一堆人跑去買I-PHONE 4,有多少人是深思熟慮,出於實際需要?一堆人跑去買LV,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依據自己的生活品味來決定?我的意思,不是要過苦行憎的生活,啥都要有切身的需要才買,不過若果啥都是因為社會潮流,而不是自己的意思而買,我倒覺得他距離所謂的生活態度還很遠,縱使他自以為所買的東西,很能代表自己懂得生活態度。
真正懂得生活態度的人,總會讓身邊的人感覺有點奇怪,因為他跟社會的主潮流不一樣,猶其是香港這種地方,情況猶其嚴重,甚至會遭人歧視。我有時候不帶手提電話上街,或者帶了而不想接,人家就會怪罪,說:「你的手提電話是拿來幹嗎的?怎麼都打不通?打通了又沒人接?」可是我發覺,其實有沒有手提電話都不重要,因為約會的時候,有手提電話的人還是會遲到的。
註:原本只想打個百來二百字的,誰知道自己太嚕囌聒絮了,又打了千五字。還是就此作罷。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