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榮幸,投稿到支聯會徵文比賽的兩篇拙作,竟然同時間得到冠軍跟亞軍,這實在讓我喜出望外,受寵若驚。
剛剛的星期六(九月十八日),有幸獲邀出席支聯會義工聚餐暨小型頒獎禮。下午六時正,我到達旺角教協,先在貌似課室的房間入口簽到,接著在裡頭像幽靈般漂浮,四處看看。看到有一面牆上張貼著冠亞季的文章,於是乎立即走過去看看季軍的作品。不看猶可,一看之下,發現原來是文言之作,登時打從心底由衷敬佩,一來能夠以文言寫作的香港人並不多見(也可能是我見識淺陋),二來作品行文流暢,用字精準,排比對偶,文宜氣盛,十足古文味道,兼具孟子遺風。我不是不能用文言寫作,不過要寫一篇像樣而有點篇幅的文章,我可能要雕琢一整天才能竣工。忘記了詢問作者寫了多久,失策失策。看過文章,別過身來,有一婦人留意到我,走過來,問:
「請問你是否就是思兼?」
「我就是。」
「啊~太好了,終於見到你了,你在徵文比賽中囊括冠亞,我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見面呢。」
「哎,不過雕蟲小技而已,太過獎了。」
「你太客氣了。來,隨便吃點小食,還有段小時間才正式開始。」
其後跟季軍作者與支青執委打個照臉,輕描淡寫地交流寫作之法以及討論時事。執委大人說我的文筆頗有董啟章先生的程度,實在過譽。董啟章先生的作品很有風格,而且別具創意,單是這兩項我就仍得磨礪磨礪了。
好,待了一回,主持終於出來主持大局,正式宣布聚會開始。先是邀請華叔司徒華進場。司徒華先生是位很值得尊敬的老人,作育英才幾十載之餘,亦為民主奮鬥多年,而且素有涵養,在我心目中,除了我最尊敬的中五班主任何焯華老師之外,尚未有人能夠跟他匹敵。司徒華先生近年病染沉疴,當天來到,儘管需要旁人杖扶,安坐椅上,然而精神爽颯,其後仍然能夠站起來向大家說幾句話,實在讓人感動。其後就是開餐時間,眾人拿著紙碟膠叉,努力加餐,有說有笑,不亦樂乎;華叔則坐在椅子上接受有線電視訪問。不久,作文頒獎儀式開始,照例是從頒獎嘉賓(即支青執委)手上接過獎狀,然後面對著一大堆閃光燈呲牙咧齒地笑笑。
頒獎儀式很快就完結了,接下來還是吃。又吃了一回,眾人開始跟華叔拍合照。只見華叔像著名景點一樣坐在椅上,眾人輪流走過去跟他拍照,一批一批又一批。看到這種情景,不知道為甚麼覺得華叔有點可憐,或許是我心多。最後原來連我也要跟華叔拍合照,趕緊走過去,我先向華叔微微鞠躬,點頭示意,方坐在他的身旁,正襟危坐,面露微笑,好像很端莊的樣子。拍過照後,華叔回家休息,眾人一齊歡送華叔。待了一回,發覺無事可做,不如歸去,於是起身告辭,遂到信和走了一轉,然後乘車歸家。
總括來說,這是我文筆成熟後出山的首次投稿,然而竟然立即連奪冠亞,這是我作夢都沒想到的事情。理性地看,一次半次奪冠,這並不能代表甚麼,畢竟可能是純粹走運,可能比賽參加人數少,可能對上了評判口味……我的實力如何,終究還是得靠以後多多投稿,才能測得出深淺長短。不過,能夠在香港最著名的民主運動所辦的徵文比賽之中,非僅奪冠,兼膺亞軍,這畢竟是令我十分振奮的事情。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支聯會青年組「六四」二十一周年徵文比賽冠軍文章:愛國之我見
愛國之我見。好一條題目。
「愛國。」
「甚麼是愛國?」
「為甚麼要愛國?」我想。
看到題目,我思索良久。這個看似簡單的詞語,簡單到好像人人都懂:不就是身為國之子民,由衷地去愛自己的國的意思嗎?愛的原因,可以是因為身分認同,可以是因為文化認同,也可以沒有原因──愛有時是不可解的。至於愛的方法或形式,則是接納並指出國的不足之處,並積極地建設她、保護她、尊重她。我想愛的意思,大致若此。
至於國,普遍的人對國的認知,大概是同一文化、血統的人,活在同一土地之中,然後為了有效地治理民眾,以及處理國務外務,自自然然地就建立起政府,正正式式確立了國的狀態。同一文化、同一血統的人,叫國民;他們生活的土地,叫國土。人類天生有求同排異的本能,國的出現,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總括來說,所謂的愛國,就是活在同一土地裡、同一文化同一血統的人,積極地接納並指出國的不足之處,並且努力地建設她、保護她、尊重她;愛國的人,就是有以上本質及行為的人。這就是我對愛國以及愛國的人的定義。
問題來了。假如我這個愛國的定義是合理的話,那麼,為甚麼祖國會有所謂的良心政治犯?為甚麼為了給祖國更好建設路線大綱,而起草及聯署《零八憲章》的劉曉波,會被重判十一年?為甚麼譚作人為了揭露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的真相,而被判刑五年?為甚麼還有更多為了改善祖國而提出各類建議的人,被祖國判以「顛覆國家」、「危害國家安全」等罪名?
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這根本說不通。莫非我們的祖國天生有別於其他國家,特別鐵石心腸,無情無義?
不,事情沒這麼簡單。若果單單按照字面上的語意解讀,那當然是不合邏輯;問題在於有人用了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混淆視聽。上述的句子裡,有著看似很清晰、但實際上別有意思的字眼。
舉「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做例子。「愛國之人」,用我的定義,結合事實,沒有不合理的地方;陷其不義,按照事實,也沒有疑問;那麼,餘下來的「祖國」二字,就是問題的源頭。實際上,這裡的「祖國」並非指「國」,而是指「黨」──共產黨。
此說非虛。只要到內地走一趟,就可以找到許多證據支持。內地很流行四處掛著紅色長布,上面用白色簡體字寫著「國家的偉大指示」,其中某些是「忠黨愛國」、「為黨努力,為國爭光」、「國家與黨以你為榮」、「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等等把國與黨相提並論的標語。之所以會有這種類型的標語,目的就是為了令大眾產生錯覺:國等於黨,黨等於國。
其實放眼歷史,就會知道把國與政權兩個概念間畫上等號,是中國人的悠遠傳統。自先秦始,中國的政權一直以來都是以帝制模式運作。古時的皇帝,本著「天下人的國是我的家,我的家是天下人的國」的態度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國與家本質上實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治家與治國的方法也很相近。國家一詞,由此而生。因此,由於當時君皇的地位相等於國,所以當時忠君已經等於愛國,而愛國就必須忠君。把國與家相等,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況。
只要把皇帝二字換成共產黨,就能夠完完全全地解釋今時今日的狀況。古時的「忠君愛國」,今時今日,變了「忠黨愛國」。共產黨就是如此玩弄文字概念,製造詭辯,並乘歷史之便,利用中國人一向把國與家相提並論的習慣,來進行「竊國」的陰謀。
為甚麼要「竊國」?
答案很簡單,還不是離不開名利二字。1966年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為了個人名譽的造神活動;1989年6與4日的64事件,則是共產黨內的既得利益者害怕利益受損而出兵的屠城之災;而近期因四川大地震揭發的豆腐渣工程,建築之所以偷工減料,原因亦都是因為利之所在。
如此分析,那麼反觀「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這一句話,不但只不矛盾,反而十分合理了:因為當中的祖國根本不是「祖國」,而是利用偷換概念技倆「竊國」的共產黨!被重判十一年的《零八憲章》起草聯署人劉曉波、被判刑五年的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死難學生調查者譚作人、還有數以千計的上訪者以及八九民運二十一年來有家歸不得的民運人士,都是共產黨為了保護其既得利益下的犧牲品!所謂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實際上是「危害共黨安全罪」;所謂的「顛覆國家罪」,實際上是「顛覆共黨罪」!
就像古代帝制的弊端一樣,若果當權者是昏君的話,那麼國的前途就會一片黯淡;而當今中國的當權者,正正就是毫無文化、唯利是圖的暴發戶。暴發戶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完全全地體驗了大部分中國人最著名的劣根性──奴性:沒有權位的人,會心甘情願地去當別人的奴隸,就算本身不是奴隸,不當奴隸,反而渾身不自在;一旦一朝得志,得到權利與地位,就會自自然然地狗眼看人低,把權位不及他的人當成奴隸,如果他處於夾心階層,還會性格分裂,一方面奴顏婢色地當別人的奴隸,另一方面又會趾高氣揚地把別人當做奴隸;若果別人不想當他的奴隸,他還會與其他奴性的人聯手,敲打不想當如奴隸的人腿後的膝關節,強逼他們跪在地上當奴隸!六四事件的其中一面,就是奴性當權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兼欲以暴力手段使得反抗奴性的人屈服的災難。更有甚者,這種黑暗的景況中,竟然還有「愛國之人」不忘出來做些「有益國家」的事情,有些幫忙封鎖消息,有些幫忙說出諸如「64沒有死過一個人」等等的「真相」。其「愛國」之心,日月可昭,猶如忠犬護主,義無反顧是也。
喪鐘不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面對這種境況,我們還能夠視若無睹,甘心被竊國者愚弄嗎?誰能夠知道,他朝被犧牲的人,不是你我?
梁啟超認為,中國之所以一直積弱不振,原因之一在於國民不能清楚分辨國家與朝廷,令愛國的心用錯地方。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黨國不分,令到資源錯配。舉個例子。四川大地震發生後,香港人本著同理心和愛國心,捐輸大筆資金往四川,幫忙重建;可是後來善款下落不明,代為轉交善款的機構也沒有公開善款的詳細去向,以及如何分配使用善款的計畫等等。按以往的經驗來猜測,估計善款還是一如既往,被暴發戶掠奪去了。姑勿論善款最終何去何從,但由此事得知,盲目地愛國,是十分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以自肥的,這不單止無益於國,亦無益於有需要的人。而盲目地愛國,最極端的情況,會演變為愛領袖,即個人崇拜。文化大革命,就是盲目愛國衍生出來、極端個人崇拜的集體迷失。後果如何,有目共睹。
國不等於家。雖然國家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國終究不是家。由秦至清,經歷了二千多年,朝代替換了近二十次(未計五代及南北朝等),「家」換了許多戶,但「國」依然存在,這就說明了國不等於家。既然連如此相似的家也不能與國畫上等號,同理,那麼黨也絕不會相等於國,亦因此愛國絕不等於愛黨,愛黨亦不等於愛國。愛國的原因,文章開首已經說過了。無論祖國過去的歷史如何,我相信亦無礙於國民愛國的心。德國有過一段因極端個人崇拜而集體迷失的歷史,但我相信這無礙德國人去愛他們的國,為她而奮鬥。前車可鑑,現代的德國人把這段歷史銘記於心,竭力防止祖國再次走入歧途,這也可以看得出德國人愛國的情操。至於黨的話,我倒是不會去愛的了──誰會心甘情願地愛上毫無文化可言,兼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的暴發戶呢?而且還老是強迫別人當他的奴隸,不論親疏!
成龍哥哥最近唱了一首勸人愛國愛家的歌《國家》,歌詞對仗工整,比喻恰巧,把國與家的關係描寫得很完整。只是,當我一聯想到若果把「家」的概念換成「黨」,就會覺得此詞的洗腦意味甚濃。況且叫人愛國愛家,就算聽的時候沒聯想到,事後知道歌的主旨,也就不期然會懷疑這首歌究竟意欲何為。是我太敏感了嗎?或許是,不過,這首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國慶晚會獻唱的。
「愛國。」
「甚麼是愛國?」
「為甚麼要愛國?」我想。
看到題目,我思索良久。這個看似簡單的詞語,簡單到好像人人都懂:不就是身為國之子民,由衷地去愛自己的國的意思嗎?愛的原因,可以是因為身分認同,可以是因為文化認同,也可以沒有原因──愛有時是不可解的。至於愛的方法或形式,則是接納並指出國的不足之處,並積極地建設她、保護她、尊重她。我想愛的意思,大致若此。
至於國,普遍的人對國的認知,大概是同一文化、血統的人,活在同一土地之中,然後為了有效地治理民眾,以及處理國務外務,自自然然地就建立起政府,正正式式確立了國的狀態。同一文化、同一血統的人,叫國民;他們生活的土地,叫國土。人類天生有求同排異的本能,國的出現,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總括來說,所謂的愛國,就是活在同一土地裡、同一文化同一血統的人,積極地接納並指出國的不足之處,並且努力地建設她、保護她、尊重她;愛國的人,就是有以上本質及行為的人。這就是我對愛國以及愛國的人的定義。
問題來了。假如我這個愛國的定義是合理的話,那麼,為甚麼祖國會有所謂的良心政治犯?為甚麼為了給祖國更好建設路線大綱,而起草及聯署《零八憲章》的劉曉波,會被重判十一年?為甚麼譚作人為了揭露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的真相,而被判刑五年?為甚麼還有更多為了改善祖國而提出各類建議的人,被祖國判以「顛覆國家」、「危害國家安全」等罪名?
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這根本說不通。莫非我們的祖國天生有別於其他國家,特別鐵石心腸,無情無義?
不,事情沒這麼簡單。若果單單按照字面上的語意解讀,那當然是不合邏輯;問題在於有人用了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混淆視聽。上述的句子裡,有著看似很清晰、但實際上別有意思的字眼。
舉「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做例子。「愛國之人」,用我的定義,結合事實,沒有不合理的地方;陷其不義,按照事實,也沒有疑問;那麼,餘下來的「祖國」二字,就是問題的源頭。實際上,這裡的「祖國」並非指「國」,而是指「黨」──共產黨。
此說非虛。只要到內地走一趟,就可以找到許多證據支持。內地很流行四處掛著紅色長布,上面用白色簡體字寫著「國家的偉大指示」,其中某些是「忠黨愛國」、「為黨努力,為國爭光」、「國家與黨以你為榮」、「沒有共產黨,沒有新中國」等等把國與黨相提並論的標語。之所以會有這種類型的標語,目的就是為了令大眾產生錯覺:國等於黨,黨等於國。
其實放眼歷史,就會知道把國與政權兩個概念間畫上等號,是中國人的悠遠傳統。自先秦始,中國的政權一直以來都是以帝制模式運作。古時的皇帝,本著「天下人的國是我的家,我的家是天下人的國」的態度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國與家本質上實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治家與治國的方法也很相近。國家一詞,由此而生。因此,由於當時君皇的地位相等於國,所以當時忠君已經等於愛國,而愛國就必須忠君。把國與家相等,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情況。
只要把皇帝二字換成共產黨,就能夠完完全全地解釋今時今日的狀況。古時的「忠君愛國」,今時今日,變了「忠黨愛國」。共產黨就是如此玩弄文字概念,製造詭辯,並乘歷史之便,利用中國人一向把國與家相提並論的習慣,來進行「竊國」的陰謀。
為甚麼要「竊國」?
答案很簡單,還不是離不開名利二字。1966年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為了個人名譽的造神活動;1989年6與4日的64事件,則是共產黨內的既得利益者害怕利益受損而出兵的屠城之災;而近期因四川大地震揭發的豆腐渣工程,建築之所以偷工減料,原因亦都是因為利之所在。
如此分析,那麼反觀「愛國之人,祖國卻陷其不義」這一句話,不但只不矛盾,反而十分合理了:因為當中的祖國根本不是「祖國」,而是利用偷換概念技倆「竊國」的共產黨!被重判十一年的《零八憲章》起草聯署人劉曉波、被判刑五年的四川大地震「豆腐渣」工程死難學生調查者譚作人、還有數以千計的上訪者以及八九民運二十一年來有家歸不得的民運人士,都是共產黨為了保護其既得利益下的犧牲品!所謂的「危害國家安全罪」,實際上是「危害共黨安全罪」;所謂的「顛覆國家罪」,實際上是「顛覆共黨罪」!
就像古代帝制的弊端一樣,若果當權者是昏君的話,那麼國的前途就會一片黯淡;而當今中國的當權者,正正就是毫無文化、唯利是圖的暴發戶。暴發戶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完全全地體驗了大部分中國人最著名的劣根性──奴性:沒有權位的人,會心甘情願地去當別人的奴隸,就算本身不是奴隸,不當奴隸,反而渾身不自在;一旦一朝得志,得到權利與地位,就會自自然然地狗眼看人低,把權位不及他的人當成奴隸,如果他處於夾心階層,還會性格分裂,一方面奴顏婢色地當別人的奴隸,另一方面又會趾高氣揚地把別人當做奴隸;若果別人不想當他的奴隸,他還會與其他奴性的人聯手,敲打不想當如奴隸的人腿後的膝關節,強逼他們跪在地上當奴隸!六四事件的其中一面,就是奴性當權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兼欲以暴力手段使得反抗奴性的人屈服的災難。更有甚者,這種黑暗的景況中,竟然還有「愛國之人」不忘出來做些「有益國家」的事情,有些幫忙封鎖消息,有些幫忙說出諸如「64沒有死過一個人」等等的「真相」。其「愛國」之心,日月可昭,猶如忠犬護主,義無反顧是也。
喪鐘不為誰而敲,喪鐘為你我而敲。面對這種境況,我們還能夠視若無睹,甘心被竊國者愚弄嗎?誰能夠知道,他朝被犧牲的人,不是你我?
梁啟超認為,中國之所以一直積弱不振,原因之一在於國民不能清楚分辨國家與朝廷,令愛國的心用錯地方。用現今的話來說,就是黨國不分,令到資源錯配。舉個例子。四川大地震發生後,香港人本著同理心和愛國心,捐輸大筆資金往四川,幫忙重建;可是後來善款下落不明,代為轉交善款的機構也沒有公開善款的詳細去向,以及如何分配使用善款的計畫等等。按以往的經驗來猜測,估計善款還是一如既往,被暴發戶掠奪去了。姑勿論善款最終何去何從,但由此事得知,盲目地愛國,是十分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以自肥的,這不單止無益於國,亦無益於有需要的人。而盲目地愛國,最極端的情況,會演變為愛領袖,即個人崇拜。文化大革命,就是盲目愛國衍生出來、極端個人崇拜的集體迷失。後果如何,有目共睹。
國不等於家。雖然國家有許多共通之處,但國終究不是家。由秦至清,經歷了二千多年,朝代替換了近二十次(未計五代及南北朝等),「家」換了許多戶,但「國」依然存在,這就說明了國不等於家。既然連如此相似的家也不能與國畫上等號,同理,那麼黨也絕不會相等於國,亦因此愛國絕不等於愛黨,愛黨亦不等於愛國。愛國的原因,文章開首已經說過了。無論祖國過去的歷史如何,我相信亦無礙於國民愛國的心。德國有過一段因極端個人崇拜而集體迷失的歷史,但我相信這無礙德國人去愛他們的國,為她而奮鬥。前車可鑑,現代的德國人把這段歷史銘記於心,竭力防止祖國再次走入歧途,這也可以看得出德國人愛國的情操。至於黨的話,我倒是不會去愛的了──誰會心甘情願地愛上毫無文化可言,兼一副不可一世的嘴臉的暴發戶呢?而且還老是強迫別人當他的奴隸,不論親疏!
成龍哥哥最近唱了一首勸人愛國愛家的歌《國家》,歌詞對仗工整,比喻恰巧,把國與家的關係描寫得很完整。只是,當我一聯想到若果把「家」的概念換成「黨」,就會覺得此詞的洗腦意味甚濃。況且叫人愛國愛家,就算聽的時候沒聯想到,事後知道歌的主旨,也就不期然會懷疑這首歌究竟意欲何為。是我太敏感了嗎?或許是,不過,這首歌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國慶晚會獻唱的。
支聯會青年組「六四」二十一周年徵文比賽亞軍文章:記一次到維園參加『六四』燭光集會經歷
二零一零年六月三日 星期四 晴 晚上十一時
…
……
………明天就是六四事件廿一周年燭光悼念集會。拿出那放在書櫃裡小小的一隅、上一年的晚會單張,再一次好好仔細端詳,回憶一下往年的情況。近來鬧得熱哄哄的中大民女事件,不知道明天集會有否相關代表上台?華叔患上癌病,他明天還能夠出席嗎?本年度的出席人數又如何?一切有待明天揭曉。
二零一零年六月四日 星期五 少雲 晚上十二時
一如往年,雖然悼念集會在晚上八時開始,但因為參加人數眾多,只要稍為晚一點去的話,就得坐在足球場之外了,所以今年還是提早出發。
由旺角搭地鐵到天后站,期間在轉車站金鐘待了三班地鐵才能上車,車廂內的人擠得像罐頭內的沙丁魚一樣。到達天后,一大堆乘客立即往車門外散成人潮,一瀉如注,車廂內頓時出騰出許多空間。走到車站大堂,尚未出閘,已經見到許多穿著紀念64事件衣服的人。他們的衣服各有特色,有些印上卡通坦克、有些印上ⅤⅠⅠⅤ、有些是1235789、有些是民主女神像。就算說他們不是去紀念集會,應該也沒有人會相信吧。
上到地面,向維園方向走去,一路都是插針不下,接踵摩肩。往足球場途中,經過一段「展銷區」,各大政黨或組織都在此擺攤,有些派發宣傳單張,有些售賣六四紀念品,有些則呼籲捐輸。不過,就算想停留下來觀摩一下,後面的一眾香港良心也會不斷推擁,令人不得駐步。或許這就叫做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七時許,依工作人員指示,席坐於足球場上。天已經完全黑了。坐了一回,後面傳來紙杯跟白蠟燭。雖然入場的時候想拿,但人太多,沒拿到。到那時候為止,一切都跟往年無異。一直坐,人就一直湧進來,不斷鋪滿維園各個足球場。至八時,集會開始。
跟往年一樣,悼念集會主要可以劃分成三部分。首部分是追憶往事的悼念。此時眾人席坐地上,燭光正自舞台方向往四方傳開去。不用害怕手上沒火機,也不用理會身邊的人是否認識;因為就算不認識,只要燃著了燭光的,自然就會主動去燃起未點的燭光。在場的,全都是陌生的熟人。那時候想起了已故填詞人林振強的《你知我知》:「你今天到此 我今天到此 不需再說句子 有幾多片激流 拍擊呼叫心頭 你知我知」。漸漸的,燭光鋪滿所有足球場,而且繼續向場外延伸。挺直身子,伸長頸項,縱目橫掃,點點良心,何其壯哉!雖是風中殘燭,然而團結一致,熄了的,立即有人幫忙點著。燭光搖曳,暖流四竄,與天上的星光,互相輝映,亦燦爛了和唱的蟬鳴。
「奏哀樂,《江河水》-!」哀悼英靈的儀式,就在背景音樂《江河水》襯托之下揭開序幕,燭光集會亦正式開始。當時儼於置身巨型露天靈堂之中,除了主持的聲音之外,沉默,是眾人的燭光。蟬也在這時靜謐下來。默哀。一切一切,都是寧靜而規矩地進行。眾人臉上理所當然沒有喜悅,但也沒有悲傷,有的是蟄伏中的堅定眼神。「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按著主持的引導,眾人整齊地向舞台方向俯首致意。望向蒼穹,設身處地想像一下,不知一眾英靈,在天之上,遙瞰地下的閃爍星光,可會感到點點的欣慰?
聽到樹上的蟬鳴,思緒冉冉降落,回到地面現場。接著到了集會承上啟下的第二部分,審視現在。這一節播放了「六四」死難家屬、維權民運人士的講話,內容大致是說明當年「六四」清場、以及民維權民運人士被政治逼害的情況。期間也唱了三、四首繼續為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努力的歌,也有弔歌。其時聲韻跌宕,眾志成城。眾人臉上目光如炬,蟄伏中的堅定意志,此刻化為激昂的歌聲。高舉燭光,按著節拍,左右搖晃,既是漆黑中的一片搖曳星海,亦是混沌裡的點點良心。身處其間,腦海中又重新剪接當年一幕幕的歷史鏡頭,隔著一段時光的距離,皺起眉頭,直視當年的回憶──當年報導新聞的主播,像個說書人一樣,引導記憶的腳步前進;而耳邊傳來的歌聲,為不斷跳接的動態畫面配上歌詞。「悠悠長長繼續前航不懂去驚怕 荊荊棘棘通通斬去不必多看它」,唱到這裡,聯想起的,是那位站在坦克之前,「以良知與勇氣挑戰無情國家機器」的王維林。
歌唱完了,稍為深呼吸一下,回到現場,抬頭一看,不遠處的大廈閃爍著點點拍照的光。原來良心不止於維園之內。這時候悼念集會也來到最後的階段,總結與展望。期間學聯代表講話環節,中大代表上台之際,登時掌聲雷動,也聯想起中大哲學系的聯署聲明。近期常常有言論,指香港的大學生越來越沒有大學生應有的擔當,現在中大學生總算是「重拾尊嚴」,教人刮目相看。接下來又一次掌聲雷動,皆因身染沉疴的華叔堅持上台講話,令全場氣氛推向高潮。全場的人,都因華叔的堅持而感動,不斷拍掌,大叫「華叔加油!」。
華叔講話之後,悼念集會去到尾聲,人群漸漸散去。待下來逛了一會,瞻仰過新民主女神像,也去看過給鮮花圍了一圈,矗立在大地上的民主烈士碑。維園又漸漸回復平靜,四周的大會設備慢慢拆卸,但依然有不少看上去像大學生的年青人,組成一個個的群組,圍成一圈,佔據足球場幾個角落,依然興致甚濃,繼續討論及交流六四的看法。又逛了一回,待人潮散得七七八八,乘地下鐵回家。
二零一零年六月五日 星期六 晴 午間三時許
趁有空寫一下昨天集會的感想。
華叔仍然能夠出席悼念集會,振奮人心,固然是好;但這亦同時令人不得不聯想到,萬一堅持信念的人,逐漸離世,六四會否因此而漸漸被人淡忘?幸好今年的集會人數,能夠保持往年的水平,這是一喜;今年越來越多年青人參加集會,喜上加喜。要平反六四,追求公義,長遠來看,這或許不是一兩代的人就能夠做得到的事。所以,除了要薪火相傳之外,還得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把民主自由的信念廣泛傳播開去,才得以與獨裁勢力抗衡。
「當納粹迫害共產黨員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納粹迫害社會民主人士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人士。
當納粹迫害工會主義者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主義者。
當納粹迫害猶太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納粹迫害我時,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現在輪到共產黨迫害我們了,我們該怎麼辦?
………
……
…
…
……
………明天就是六四事件廿一周年燭光悼念集會。拿出那放在書櫃裡小小的一隅、上一年的晚會單張,再一次好好仔細端詳,回憶一下往年的情況。近來鬧得熱哄哄的中大民女事件,不知道明天集會有否相關代表上台?華叔患上癌病,他明天還能夠出席嗎?本年度的出席人數又如何?一切有待明天揭曉。
二零一零年六月四日 星期五 少雲 晚上十二時
一如往年,雖然悼念集會在晚上八時開始,但因為參加人數眾多,只要稍為晚一點去的話,就得坐在足球場之外了,所以今年還是提早出發。
由旺角搭地鐵到天后站,期間在轉車站金鐘待了三班地鐵才能上車,車廂內的人擠得像罐頭內的沙丁魚一樣。到達天后,一大堆乘客立即往車門外散成人潮,一瀉如注,車廂內頓時出騰出許多空間。走到車站大堂,尚未出閘,已經見到許多穿著紀念64事件衣服的人。他們的衣服各有特色,有些印上卡通坦克、有些印上ⅤⅠⅠⅤ、有些是1235789、有些是民主女神像。就算說他們不是去紀念集會,應該也沒有人會相信吧。
上到地面,向維園方向走去,一路都是插針不下,接踵摩肩。往足球場途中,經過一段「展銷區」,各大政黨或組織都在此擺攤,有些派發宣傳單張,有些售賣六四紀念品,有些則呼籲捐輸。不過,就算想停留下來觀摩一下,後面的一眾香港良心也會不斷推擁,令人不得駐步。或許這就叫做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七時許,依工作人員指示,席坐於足球場上。天已經完全黑了。坐了一回,後面傳來紙杯跟白蠟燭。雖然入場的時候想拿,但人太多,沒拿到。到那時候為止,一切都跟往年無異。一直坐,人就一直湧進來,不斷鋪滿維園各個足球場。至八時,集會開始。
跟往年一樣,悼念集會主要可以劃分成三部分。首部分是追憶往事的悼念。此時眾人席坐地上,燭光正自舞台方向往四方傳開去。不用害怕手上沒火機,也不用理會身邊的人是否認識;因為就算不認識,只要燃著了燭光的,自然就會主動去燃起未點的燭光。在場的,全都是陌生的熟人。那時候想起了已故填詞人林振強的《你知我知》:「你今天到此 我今天到此 不需再說句子 有幾多片激流 拍擊呼叫心頭 你知我知」。漸漸的,燭光鋪滿所有足球場,而且繼續向場外延伸。挺直身子,伸長頸項,縱目橫掃,點點良心,何其壯哉!雖是風中殘燭,然而團結一致,熄了的,立即有人幫忙點著。燭光搖曳,暖流四竄,與天上的星光,互相輝映,亦燦爛了和唱的蟬鳴。
「奏哀樂,《江河水》-!」哀悼英靈的儀式,就在背景音樂《江河水》襯托之下揭開序幕,燭光集會亦正式開始。當時儼於置身巨型露天靈堂之中,除了主持的聲音之外,沉默,是眾人的燭光。蟬也在這時靜謐下來。默哀。一切一切,都是寧靜而規矩地進行。眾人臉上理所當然沒有喜悅,但也沒有悲傷,有的是蟄伏中的堅定眼神。「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按著主持的引導,眾人整齊地向舞台方向俯首致意。望向蒼穹,設身處地想像一下,不知一眾英靈,在天之上,遙瞰地下的閃爍星光,可會感到點點的欣慰?
聽到樹上的蟬鳴,思緒冉冉降落,回到地面現場。接著到了集會承上啟下的第二部分,審視現在。這一節播放了「六四」死難家屬、維權民運人士的講話,內容大致是說明當年「六四」清場、以及民維權民運人士被政治逼害的情況。期間也唱了三、四首繼續為自由、民主等普世價值努力的歌,也有弔歌。其時聲韻跌宕,眾志成城。眾人臉上目光如炬,蟄伏中的堅定意志,此刻化為激昂的歌聲。高舉燭光,按著節拍,左右搖晃,既是漆黑中的一片搖曳星海,亦是混沌裡的點點良心。身處其間,腦海中又重新剪接當年一幕幕的歷史鏡頭,隔著一段時光的距離,皺起眉頭,直視當年的回憶──當年報導新聞的主播,像個說書人一樣,引導記憶的腳步前進;而耳邊傳來的歌聲,為不斷跳接的動態畫面配上歌詞。「悠悠長長繼續前航不懂去驚怕 荊荊棘棘通通斬去不必多看它」,唱到這裡,聯想起的,是那位站在坦克之前,「以良知與勇氣挑戰無情國家機器」的王維林。
歌唱完了,稍為深呼吸一下,回到現場,抬頭一看,不遠處的大廈閃爍著點點拍照的光。原來良心不止於維園之內。這時候悼念集會也來到最後的階段,總結與展望。期間學聯代表講話環節,中大代表上台之際,登時掌聲雷動,也聯想起中大哲學系的聯署聲明。近期常常有言論,指香港的大學生越來越沒有大學生應有的擔當,現在中大學生總算是「重拾尊嚴」,教人刮目相看。接下來又一次掌聲雷動,皆因身染沉疴的華叔堅持上台講話,令全場氣氛推向高潮。全場的人,都因華叔的堅持而感動,不斷拍掌,大叫「華叔加油!」。
華叔講話之後,悼念集會去到尾聲,人群漸漸散去。待下來逛了一會,瞻仰過新民主女神像,也去看過給鮮花圍了一圈,矗立在大地上的民主烈士碑。維園又漸漸回復平靜,四周的大會設備慢慢拆卸,但依然有不少看上去像大學生的年青人,組成一個個的群組,圍成一圈,佔據足球場幾個角落,依然興致甚濃,繼續討論及交流六四的看法。又逛了一回,待人潮散得七七八八,乘地下鐵回家。
二零一零年六月五日 星期六 晴 午間三時許
趁有空寫一下昨天集會的感想。
華叔仍然能夠出席悼念集會,振奮人心,固然是好;但這亦同時令人不得不聯想到,萬一堅持信念的人,逐漸離世,六四會否因此而漸漸被人淡忘?幸好今年的集會人數,能夠保持往年的水平,這是一喜;今年越來越多年青人參加集會,喜上加喜。要平反六四,追求公義,長遠來看,這或許不是一兩代的人就能夠做得到的事。所以,除了要薪火相傳之外,還得要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把民主自由的信念廣泛傳播開去,才得以與獨裁勢力抗衡。
「當納粹迫害共產黨員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納粹迫害社會民主人士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人士。
當納粹迫害工會主義者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主義者。
當納粹迫害猶太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當納粹迫害我時,已經沒有人能替我說話了。」
現在輪到共產黨迫害我們了,我們該怎麼辦?
………
……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