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都有人跟我說:「又看漫畫,你這個懶鬼!」「看漫畫?不用考試啦?」等等諸如此類的說話。每次我聽到類似的話時,總感到啼笑皆非──解釋的話,費時又費事,還恐怕他們聽不明白;不解釋的話又吃悶虧。結果我往往只能在心中阿Q一下:「唉,你們還太嫩啦!怎麼會明白我的苦心?」
其實漫畫跟文學的關係很密切。我知道這句話聽上去很瘋狂,但我是這麼認為。試想想看,無論古今中外、現實虛構、認真搞笑、各行各業,漫畫都可以拿來當題材,自成一套漫畫文化,對文學來說,這不就等於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麼?沒有材料,對創作的人來說,哪兒都別想去。所以從材料的角度來看,漫畫是文學(甚至是其他體裁如電影)很重要的資源之一。
漫畫與文學的關係當然不止於此。觀察是所有創作活動的基礎,以觀察力訓練來說,漫畫比文學更勝一籌,因為圖畫比文字要具體得多。文字比起圖畫,優勢在於文字比較抽象而引發起來的聯想;可是觀察力訓練必須鉅細無遺地盡力看到眼前的所有事物,如此說來,訓練觀察力一項文字比起圖畫要遜色了。(題外話:我試過拿一本真實系漫畫封面,問參加某小組的一眾成員看到甚麼東西,測試一下他們的觀察力,結果都是「見林不見樹」。)
還有還有,漫畫很適合用來當文字訓練的題目。我有過用兩、三小時看一本漫畫的紀錄。別人看到我快三小時還是拿著那一本漫畫,自不免左一句「瘋子」、右一句「變態」,其實我是為了訓練自己,嘗試在腦海中用文字描寫「每一格」圖畫,以及詮述一次整部漫畫的劇情。老實說,看一本漫畫兩、三小時我已經覺得快了,我還沒實行在腦海中把圖畫填色、想像成動態、添加光的方向或風的流動等等程序哩。
最後,其實漫畫也有許多文學手法在裡頭(尤其是小說所用的)。為甚麼這一幅圖畫會用這個鏡頭?為甚麼這裡會用這種分鏡手法?場地轉移要怎麼轉才漂亮?這裡用蒙太奇手法有甚麼意義?怎樣?夠煩了沒?但請記著!取材、訓練觀察力、文字鍛冶、圖畫動態化、填色、想像元素添加等等等等步驟,差不多是要同一時間內要完成,最可怕的是,「每一幅」圖畫都要進行以上的程序(只有對話框的不算)!所以,兩、三小時看一本漫畫,對我來說其實已經算是半「HEA」著看了。
來到這裡,字數差不多去到900字了。能夠感受到我那種吃悶虧的感受了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嗯~好似有D明白....你講GE野....
明白我吃悶虧就已經足夠了。(拍肩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