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創意之鍊金術師》--童真篇

  思兼君隆重呈獻--《創意之鍊金術師》!

  童真到底是啥鬼?創意又有沒有清楚的定義?童真、創意、藝術三者又有甚麼關係?接下來,我將會引用漫畫《四葉妹妹》、《動畫鋼之鍊金術師》、文學《唐詩三百首》的例子,來輔助說明一下有關童真、創意、藝術主要的問題。

  首先,我把以上三個範疇的內容,與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以《鋼之鍊金術師》內的鍊成陣結構表現出來(下圖)。


圖畫得太大了,結果掃描器掃描不了全圖,請將就看。

  看不懂不用急,因為這個鍊成陣只是總結而已,一開始其實不用急著去理解它。好了,閒話休提,接下來就正式開始囉!

童真──創作的心態

  童真是甚麼?到目前為止,好像還沒有人能夠一矢中的地回答這個問題。有人認為,喜歡可愛的東西相當於童真(通常大家都會認為喜歡Hello Kitty等可愛事物的女生是有童真的);有人認為,喜歡小孩子喜歡玩的東西、喜歡看卡通就是童真的表現;有人認為,童真等於不成熟;有人認為,思想單純,沒有機心就是童真……總之就是各說各法,莫衷一是。

  不過我認為,以上各類都不算是童真──又或者說,不能算是完全的童真。首先,女生喜歡Hello Kitty等可愛的東西,跟男生喜歡Gundam等機械人一樣,同樣是心理投射與滿足的結果。若果說喜歡可愛的東西,比起喜歡Gundam等機械人更加接近童真,這就說不通了──難道感覺可愛的事物,比起感覺剛強的事物更加接近童真?況且喜歡童真,不等於是本身具有童真,正如渴望富有的人本身不一定就富有。喜歡看卡通這一點,部份理由同上,另外也有可能是比起其他表達手法,讀者更喜歡卡通那種,只是恰巧卡通的主要對象是兒童而已,況且有深度的卡通,恐怕還是成人才能明白其背後意思(例如宮崎駿系列)。

  第二,童真等於不成熟這一點,我真是想來想去也想不通,到底有甚麼理據支持這個說法。或許這裡的童真,意義等同於幼稚吧。至於思想單純、沒有機心這一點,倒是最接近童真的範疇,但仍然不是完全的童真。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怎樣,難以定義童真這個問題,恰巧能夠以童真的其中一部分解決,這個容後再說。重點來了,雖然可能有著我無法洞悉的盲點,但我姑且大膽地以三個概念去定義童真,否則之後的論述就無法再繼續下去了。這三個概念就是:純真、好奇、想像。接下來分開說明。

無拘無束的思想自由、童真的種子──純真:

  純真是童真之源,沒有純真就沒有童真。這裡純真的意思是無知──「無已知概念規範」的意思,而不是貶義的無知。這裡用純真而不直接用無知,是因為兩者給人的第一印象有別,故仍選擇純真一詞;況且形容童真的話,純真還是比較適當,不是嗎?

  這裡得解釋一下「無已知概念規範」是甚麼意思。假如我指著一張普通桌子,然後問某位成人:「你能告訴我,你不知道這張是桌子嗎?」那位成年人鐵定只能答:「我不能。」我們不能把已知的概念由腦中摒棄,我們再也不能變回無知的狀態(除非是失憶),這就是「被已知概念規範」的情況,也就是佛家所謂的「已知障」。正常情形來說,已知的概念並非「障」,相反,已知的概念就像踏腳石一樣,我們得依賴它去學習未知的事物。我們一直接受、由幼稚園至大學的教育,就是這樣的過程;然而,有些時候,雖然我們掌握了身處的環境裡所有的概念,但仍不足以解決眼前的問題,已知的概念反而成為解決問題的障礙。怎麼說?來個IQ題考考大家就一清二楚:

  眼前是一排蠟燭、一盒火柴、一盒大頭釘(如下圖)。




  那麼,問題很簡單。請問要如何運用面前的物資,令一支蠟燭離開地面,倚牆而立?(只能用以上三樣物資)














  想到了沒?














  答案就是:



  感受到嗎?想不通的原因,在於我們受圖釘盒這個「已知的觀念」規範著,使我們不能改變它成為蠟燭的站台,這就是「已知障」造成的思考阻力。

  接下來再拿《四葉妹妹》裡的例子來說明。



  當你看到這個圖示,我猜,第一時間你會立即聯想起「接下來的路段,小孩必須要成人陪同,以策安全」之類的概念吧?好,請你也來看看四葉妹妹看到這個圖示的反應:



  怎樣?四葉妹妹竟然可以逕自想像出一段女兒求爸爸買單車的對話來,這種不受概念拘束的思想自由,令思想像野馬能夠於平原上奔馳一樣。另外,當中的想像力是另一個焦點,容後再述。

  正因為我們平常習慣了運用已知的概念,我們時刻緊抱它、掌握它,日子久了,反而使我們不懂放開它。這也是使我們失去童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嗯?你問我有沒有方法重拾童真?為了比較容易理解,會另撰一文說明重拾童真的方法。

  為了更加深入地體會純真,接下來會多貼兩個四葉妹妹的例子,請仔細體味:


四葉妹妹與烏鴉的早晨對話,留意四葉妹妹是如何回應烏鴉的。



四葉妹妹到牧場遊玩時,太興奮滾下斜坡而撞到綿羊。
向綿羊道歉並認為綿羊會諒解自己,除了表現了純真一面之外,
亦表現了小孩的原始道德觀。

一切知識之源、童真的成長過程──好奇:

  純真是好奇的因,好奇是純真的果──因為不認識世界,所以想認識世界,這就是人類的求知本能。換句話說,好奇就是求知欲(廢話)。

  就成人來說,好奇與純真一樣,很容易因為知識不斷累積而消失。行屍走肉的人沒有好奇心當然不用說,就是普通的成人,因為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已知概念」,所以也只會對未接觸過或有興趣的少量事物好奇。相對於此,小孩之所以好奇心旺盛,就是因為小孩沒有「已知概念」規範,因此小孩會自發探索眼前的所有事物。請看以下事例:



  漫畫中爸爸說了一句「小孩子都喜歡踩水窪呢!」,道出了成人與小孩一個很重要的分別:小孩子所好奇的,往往是成人覺得「見慣見熟」、毫不起眼的事物。我猜,想當初大部分成人未長大之時,也跟四葉妹妹一樣,對身邊的所有事物好奇,只是因為不斷累積「已知概念」(最多的情況是父母不準踩水窪,說這是不對的),再加上「心靈懶惰」的關係(「心靈懶惰」對創意跟藝術來說,差不多是等同癌症一般的心靈殺手,後述),所以長大後對眼前一切都不再好奇。同理,當你對於雨後路上的水窪、路邊的野貓、街邊的大樹已經「沒有感覺」的話,那麼,很抱歉,你的好奇心已經「死」了。

接下來依舊是額外例子:


到鄰居處玩耍幫忙做家務時,看到洗衣機覺得很新奇有趣。
若果大人也像四葉妹妹這麼蹲著看,恐怕會被認為是神經病吧?


跟爸爸去百貨公司買東西。

真實與不真實的關係、童真的花香──想像:

  題目所指的分別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想像。前者是偏向理性的想像,後者是偏向感性的想像,現在先說說偏向理性的想像。

  愛恩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邏輯)重要」,以科學角度來說,這是因為要由已知的事物推出未知的事物,許多情況下一開始靠的不是邏輯,而是想像力。他的相對論就是好例子。他先是想像出「如果人在光速中前進的話,時空與人的關係會如何變化」的狀況,然後才逐步以邏輯及過往的知識論證這個論點成立與否。簡單點說,就是想像出一個假設的目的地,然後以穩建的腳步(邏輯)嘗試走向這個目的地。雖然不知道最終能否走到目的地,但是沒有目的地(想像)的話,邏輯也就無用武之地,這是「想像力比知識重要」的地方。

  偏向感性的想像(下文直接稱為藝術想像)則不同。相對於偏向理性的想像,藝術想像並非為了求知,因此也就不須要理會想像出來的東西是否真確,亦不須要顧及知與不知的問題;而與偏向理性的想像最大的分野是,藝術想像可以故意扭曲已有的概念與邏輯,去表達「不真實背後的真實」,即「藉不真實的想像,表達內心真正的感興」(「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主義是否同意這論點,則是另一個討論範疇)。

  李白《月下獨酌 其二》:「天若不愛酒 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 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 愛酒不愧天」,李白以天有酒星、地有酒泉兩個論據,「推理」出天地愛酒的結論,並再以此為論據,「推理」出愛酒才無愧天地的結論。這很明顯是不合理的結論,可是,又有誰會去質疑當中的推理過程是否合邏輯?又有誰會去追究酒星跟酒泉是否真的有酒?重點根本不在邏輯上面,而是感情。即是說,如何達成這個幻想、如何證明這個幻想是真的、以及詩人要知道多少才足夠,都非藝術想像的要求。這就是所謂「理解世界,詩人自有一套」。

  再說回小孩的想像。小孩的想像,有種隨意實踐探索的實驗性質(想看看其他方面學習到的已知概念,可否運用在眼前的事物上),可是沒有科學想像那種邏輯必須正確的要求;同時也有種隨心表達原始世界觀的性質,但表達的慾望沒有藝術想像的那般強烈。簡單點說,小孩的想像,往往都沒有目的,往往都是「玩」,都是「享受」,都是「遊戲」。小孩的生活無憂無慮,與生活最貼近,所以最能「享受」生活;而「享受」生活反映出來的,就是「玩」、就是甚麼都可以是「遊戲」的人生態度。

  就小孩來說,他們純真,所以對任何事物都好奇;對任何事物都好奇,所以任何事物都可以令他們想像一番;再加上沒有已知概念規範,又不用理會想像的結果是否真實,令想像力可以任意馳騁。因此,小孩通常被認為想像力比成人更加豐富。那麼,繞了這麼大的圈子,到底想說甚麼呢?總括來說,小孩的想像過程,讓我們知道「態度」跟「想像」關係密切。「玩遊戲」、「享受遊戲」的態度,令小孩的想像力可以任意發揮,這是想像心態上的特點;另外,由於想像是童真的精粹,所以,其實「玩」也算是童真心態上的特點。

  花這麼長的篇幅去說明偏向理性的想像、藝術想像、小孩的想像,並帶出小孩的想像的心態,是因為想像的態度何其重要──態度決定了有沒有創意,以及決定了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成為藝術家。詳細的情形,會於創意篇跟藝術篇繼續闡述。

最後當然少不了四葉妹妹的表演:




留意第二幅圖右下角,在紙杯上按鍵,這真是想像力的極致表現。


轟----!


冷氣機可以弄雪糕?


若果你覺得四葉妹妹畫得不像的話,請多用點想像力吧。



去過牧場後,在家中玩耍的第二天。
四葉妹妹與爸爸對話時,完全沉醉於想像的世界之中。

  特別說明一下。以上的想像例子,其實都可以用來說明純真、好奇兩方面,這是因為純真、好奇、想像是連鎖的因果關係。

  童真三定義至此闡述完畢,接下來會進入創意的範疇,說明創意的三個步驟:了解、分解、重組。但請注意,童真、創意、藝術三部分關係密切,分開闡述只是為了方便理解,讀者宜舉一反三,自行連結彼此關係,深入思考,方為上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