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眾來說,為甚麼有些人雖然學識不怎麼樣,可是創意卻比滿腹經綸的人還要高?以個人來說,為甚麼需要創意時,雖然搜索枯腸良久卻還是沒有,卻有時候偏偏在一瞬間靈感空降,燈泡亮起?許多自覺沒創意的人,總希望藉著觀察前人的創意事例,然後歸納出一條「創意公式」,可惜仍不得要領(詭異的是,創意本身是「破框」,人卻想用「框」來框著)。公認有創意的人,像「不知自己活在水中的魚」一樣,有人請他出來講講如何變得有創意,洋洋灑灑說了一大篇,卻總是隔靴搔癢。根據以上兩種情況編輯而成的書,已經充斥市面跟圖書館,可是能夠從中領悟得創意奧妙的人,又有多少?這些疑問,令創意始終給人難以捉摸、難以傳承的神秘感覺。亦因為這樣,大眾普遍對創意有兩種觀點:一是「天才說」,即創意不能學,只能靠天賦,有創意的人,就是天才;二是「能力培養說」,即創意跟邏輯、批判等等思考方法一樣,都是可以培養的。
當然,我是支持第二個觀點的,否則話早就不用說下去了。我相信有天賦這回事,但第一個觀點認為創意不能學、創意是天才專利,似乎走向極端了(況且依各類媒體的報道為據,絕大部分天才都是特別擅長理解並運用某個知識範疇的類型,擅長創意、創造的天才倒沒聽過幾個)。也就是說,創意並非天才的獨特技能,只要經過培養,誰都可以變得更有創意(請注意,用「培養」一詞而不用「學習」,是因為創意是累積得來的,累積時間越長,創意越厲害。不像資料或技能,可以一學即用)。然而,雖然創意可以培養,但「神秘」卻又真的是創意本質一部分,亦即創意有著不可捉摸的元素在內。是否有點不知所措了?不用害怕,創意就是這樣才好玩。好了,無論如何,先一起來看看鍊金術到底是甚麼,這會更容易理解創意的思考過程。
歷史上是真的有過鍊金術的。這種技術是中世紀化學哲學的思想和始祖,也是當代化學的濫觴,並非虛構出來的一回事(當然動漫畫裡的鍊金術有誇張成分,請自行鑑辨)。顧名思義,鍊金術就是「精鍊黃金的過程」,即把賤金屬透過元素重組的過程,轉化為貴金屬黃金。雖然現代科學證明,把賤金屬精鍊為黃金是不可行的,但現代化學與鍊金術一脈相承,發展的方法與鍊金術的毫無二致,都是以了解、分解、重組三個步驟來觀察歸納,累積知識。
以上就是鍊金術的簡介,有興趣者可往維基等著名網站,尋找鍊金術的資料。接著正式開始解說了解、分解、重組三個步驟。
創意鍊金第一步、元素與性質的規律──了解
就假設這個世界,可以運用鍊金術把賤金屬精鍊成黃金好了,你想成為成功的鍊金術師,第一步是甚麼?
3………
2……
1…
答案是──了解。當你連賤金屬的成分和屬性都還沒弄清楚時,你要怎麼把它的元素轉化、重組?這是十分顯淺的基本道理。「童真三定義」的好奇,其實跟這裡的了解毫無二致,意義都是「一切知識之源」;而了解的具體過程,就是觀察。換句話說,觀察是鍊金術的基本動作。
《鋼之鍊金術師》裡有句說話,很適合描述成為創意人最基本的條件,那就是「等價交換」。先來看看動畫的開場白怎麼說:






「等價交換」意即「一個單位的物質,只能鍊成一個單位的物質,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這個意義又引伸出第二定律:「沒有物質是不可能鍊成一個單位的物質」,亦即不可能「無中生有」。

創意也就是這麼回事:沒有木材,怎麼建房子?沒有陶泥,怎麼弄陶瓷?平常沒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吸收創意的材料,試問如何能夠變得有創意?「巧婦難為無米炊」嘛。創意不可能超越經驗的範圍,經驗過的事物越多,你的創意越厲害,反之亦然。這是創意材料的數量問題。
另一個影響創意的因素是觀察的深淺。「等價交換」的另一個定律,是「X物質只能鍊成X物質」。以創意的角度看待這句話,就是說「你越深入了解身邊事物,你的創意材料就越有質素,你的創意也就越有深度」,反之亦然。諺云「朽木不可雕」,就是因為朽木這種質素的材料,就算交到巧匠手上努力雕刻,最終也只能得出同等質素的作品。這是創意材料的質素問題。
創意鍊金第二步、不破不立──分解
與
創意鍊金第三步、連結的跳躍──重組
由於第三步緊接第二步,所以併合於同一段落闡述。深入了解過身邊的事物後,那麼可以進入創造新事物的第二階段──分解。拿化學的例子來說,假設你周遭的環境只有二氧化碳跟氫而沒有水分,為了生存,你得把水「創造」出來。深入了解過二氧化碳(CO2)和氫(H)的分子結構之後,那麼就可以把二氧化碳(CO2)分解,從中取得一個氧分子(O),並與兩個氫(H)分子重組,最終成為一氧化二氫──即是水(H2O)。(這是假設分子結構可以分解。若果現實是不能把分子結構分解的話,請不要找我算帳。)
若果嫌以上的例子不夠真實,那就一起來看看以下的創意設計:










例子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可以到以下網址繼續欣賞:
請按這裡。
說回正題。歸納以上各項創意設計的特點後,你會發覺都可以用連結的理論來解釋:第一個設計是把泡茶活動與潛水艇潛行的狀況連結一起;第二個設計是把酒與鎖連結一起;第三個設計是把紙巾與殺人鯨連結一起……等等等等。連結,就是所有創意作品,包括設計、藝術的核心,換句話說,只要掌握如何連結兩種(或以上)概念並融合為一,就等於掌握創意的奧秘。
創意的核心,其實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並不是想像中那般難以捉摸。可是,或許你剛才看到以上的設計時,已經有著「這麼簡單卻有用的設計,為甚麼我就是想不到?」的疑問。其實人之所以沒有創意的原因,兜兜轉轉還是逃不出那個原因──了解不足。不過,除了創意鍊金第一步所說的「平常不留意和用心了解身邊事物,所以沒有創意材料可以使用」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更加根本的原因,就是「不了解生活上的問題」。
人不會無緣無故做某件事情。設計和藝術亦一樣,設計是為了改善生活,因此需要創意;藝術是為了表達情感,因此需要創意──換句話說,創意出現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就是「須要解決某些問題」。發現問題,然後用創意解決它,所以問題就是創意出現的原因。若果你平常留意不到身邊的問題,又或者有問題,可是你已經不知不覺適應了這些問題,你就再沒有需要創意的原因了。活在不需要創意的生活中的人,他的創意到底可以有多厲害?雖然技巧也是創意的元素之一,但是沒有感受為基礎的話,技巧也是沒辦法穩建地累積、成長。
創意鍊金術的序文提過,「創意在有法與無法之間」,上面所說的了解、分解、連結,就是創意「法」之所在;可是創意的本質,同時亦包含著不可確定的元素在內,這令創意的過程及結果千變萬化,不可預測。怎麼說?先看看以下一系列的創意叉子:








看過以上的叉子後,在驚嘆這班設計師真是創意無限同時,卻隱含了一個問題:為甚麼同樣以叉子為設計對象,可是結果卻五味紛陳,各有精彩之處?這個問題揭示了創意的「無法」本質:創意的不確定性質。
創意的不確定性質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是一眾設計師發掘到的問題各有不同(重點不同)。例如第一幅圖裡的叉子,其著眼點在於改良過去的叉子的缺點──捲起意粉時會容易散開掉下的問題;第二支叉子則是令捲意粉更加容易;第三、四支叉子的著眼點,則是讓功能單一的叉子附加多幾項功能(最明顯的連結模式)。第一、二位設計師著眼的是捲意粉時遇到的問題;第三位設計師重視的是攜帶方不方便;第四位設計師考慮的則是製造吃PIZZA時會更加方便的叉子。重視的問題不同,創意就向著不同的方向前進,這是顯然易見的道理。
第二方面是觸媒。觸媒是「觸發的媒介」的意思(這裡專指觸發創意的),亦即所謂的靈感。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觸媒的一種,現在要說明的是另一種。當找到需要解決的問題時,可能因為經驗不足,也可能因為狀態不佳,你不一定能夠立刻連結到別的概念去解決問題。這個時候,你就得去尋找觸發創意的媒介了。當找到觸媒──亦即靈感到的時候,你會感到腦中的陰霾突然間一掃而空,所有的問題立即迎刃而解,漫畫通常以頭上的燈泡亮起再配上「叮」一聲來表現這種豁然開朗的HYPER狀態。不過問題是,你會找到甚麼種類的觸媒、怎樣找到觸媒、何時何地找到觸媒、觸媒的質素如何、找到多少個觸媒……這些問題你都是不能預測的,這亦正是人不能夠利用公式來「製造靈感」的主因。未找到觸媒之前,你能夠做的,就只有盡力尋找--有些人會時時刻刻把問題放在心頭,直至找到觸媒為止;有些人則會暫時放下問題,任由潛意識自由地尋找並連結觸媒。請自行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過我覺得後者比較適合須要同時解決數個問題的情況。
第三方面是創意的材料問題,這方面以文學來說明比較方便。粗略地分類的話,詩仙李白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老莊的道家思想,並大量吸收了民俗與道教的神話傳說,因此作品風格飄逸,想像雄奇;詩聖杜甫則繼承了孔子與孟子的儒家思想,加上大量親身見聞,造就了沉鬱頓銼的寫實風格;詩佛王維以山林為伴,精研畫藝和佛理,把詩、畫、禪共冶一爐;田園詩人孟浩然隱居農鄉,作品自然有股田園風味……每位詩人的學習過程、生活經歷都不盡相同,所吸收的文學材料也都不同,因此就算兩位詩人並立觀看同一景象,由於使用的材料不同,作品也會呈現不同的風格。(請緊記,以上只是為了方便說明而做的粗略分類而已,不要詰難問我「你怎麼解釋李白的政治抒懷詩?」。我相信他們不會限制自己的閱歷範圍這麼愚蠢。)
第四方面是人的狀態問題。這方面十分複雜,而且沒甚麼具體例子。普遍來說,心情愉快的時候吸收力會比較好,換言之尋找觸媒比較容易;心情不爽的時候不太願意顧到周圍的事物,觸媒出現的機會就比較低;對問題有多少興趣也會影響觸媒出現的機會;當日的身體狀況如何、頭腦是否清晰都會影響……
第五方面是不確定性質的不確定性。以上所說的,都是觸媒(或創意)的不確定性質;而這些不確定性質,其本身也有著不確定的性質影響著。
單是以上五個不確定的範疇,就足以讓人知道「創意公式化」是沒可能的。我們能夠做的,就只有盡力去觀察、了解這個世界,並且努力留意問題所在,及尋找觸媒而已。不過請放心,功夫是不欺人的,只要耐心培養,時候一到,你的創意就會越來越四通八達了。
闡述創意的文章至此已近尾聲,最後補充一下關於創意的兩個問題:評定創意的標準和創意跟童真的關係。先來說說評定有創意與否是用甚麼標準的。我認為評定的標準十分簡單,以數學橫乘式表達出來就是:解決問題╳連結的跳躍距離=創意。這裡用乘而不用加,是因為只要其中一項是零,就算不上有創意。
第一項元素上文已經提過,也很容易理解,不能解決問題的創意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所謂的爛GAG是沒有價值的)。這裡說的解決問題,除了指生活上的問題外,也包括情感上的問題。
第二項元素「連結的跳躍距離」,意思就是創意的強度,取決於兩個概念之間距離的長短。用花來比喻美人,這個比喻之所以老套,就是因為花與美人兩個概念之間距離太短;因為距離短,所以普通人都可以把兩者連結一起。那麼,有些甚麼創意的例子跳躍距離比較長呢?來看看以下一首老廣東歌的MV:
請按這裡。
愛情與蝙蝠俠本來牛頭不搭馬嘴(距離超長),作詞人卻能夠把兩者連結一起,創造出四處去拯救受感情所傷的人的英雄角色,這種把兩個距離超長的概念拉在一起的力量,等同於創意的強度。需要的力量越大,創意的強度就越強。順帶一提,作詞人是公認創意無限的林振強。
不過呢,距離長短的定義是相對的。人家想不到,而你想得到,對於那個想不到的人來說,這個距離就已經有夠長的了──0與1的距離,其實並不如數字排列般這麼近。
還有,當成功聯結兩個概念在一起的話,隨著時間過去,兩個概念的距離會慢慢逐漸縮短。第一個把花與美人連結在一起的是個創意十足的人,因為在他之前從來沒有人想過這回事,兩個概念的距離非常之長;可是經歷過無數人仿效襲用後,今天如果再有人用花去讚賞某位美人的話,大概該位美人也會覺得他毫無創意了吧,這就是創意的距離會漸漸縮短的原理。
至於第二個問題:「創意」跟「童真」的關係,其實「創意」就是「童真」裡「想像」一項的同義詞,是闡釋得更加詳細、效果發揮得更加好的版本。之前提過,「想像」是「童真」開花而誕生的果實,換句話說,「創意」亦即是「童真」的甜美果實。而從另一角度看,兩者相比起來,「童真」比較屬於態度方面的範疇,而「創意」則比較屬於方法方面的範疇,當中有著因果關係。
關於創意就闡述至此,接下來會說明創意鍊金術最後的部分:藝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