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興者謂之豪傑。興者,性之生乎氣者也。拖沓委順,當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終日勞而不能度越於祿位田宅妻子之中,數米計薪,日以挫其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雖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唯不興故也。……」
在闡述藝術感情的段落,已經分析過人的靈性失去的原因。不過為了條理清晰,該段落並沒有詳細說明喚回靈性的方法,所以另撰本文說明。
喚回靈性的方法是我在書中看到,並親身實踐過的經驗。本文首段所引的文章,其實還有最後幾句:「……聖人以詩教以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納之於豪傑而後期之以聖賢,此救人道於亂世之大權也。」大意就是說,「聖人用詩來教化常人,洗滌常人的濁心,重新刺激他們的感受,使他們成為能興的豪傑,繼而成為聖賢,這是亂世中救人道的好辦法。」我所用的,就是這種以詩重新刺激感受的「詩教」方法。每當閒閒沒事幹的時候,我就會帶著一本《唐詩三百首》,走到海邊品詩。
到海邊品詩的過程實在很有趣味。首先,以想像力把眼前的實景變為詩中描寫的情景,情形有點像是把周遭的環境,披上一層名叫想像的易容服裝。如此一來,除了平時習慣了的環境立即變得陌生而新鮮外,詩中的情景亦同時變得立體起來,更加親切而容易理解。第二,既然環境變得新鮮了,五官也會因新的環境刺激而重新啟動,擺脫了平常狀態下的那種「習慣感受」或「反射感受」。第三,好好體味詩中的感情,然後仿效詩人當時把感情投射於景物的情況;到最後與因此而產生的自我感情融合為一,進入「罔然自失」的狀態之中。
原來西方藝術界也有類似的美學理論:「藝術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而存在。藝術使人真切地感受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其手法是「令事物陌生」,增加感受的難度和時間,令人習而不察的事物變得新奇而富有魅力,喚起人敏銳的感受能力。所以,藝術中最重要的是形式革新。」舉個例子,德國文豪雨果為了讓人耳目一新,他在詩中就常把星星比喻為各種不同的事物:小羊羔、發光的神殿、永恆的夏日之花、銀色的百合、夜之眼、暮色中朦朧的眼睛、空中的殘火餘燼、廣袤天花板上的洞眼、空中飛舞的蜜蜂、亞當流出的血滴……等等。這裡雨果所用的,就是「令事物陌生」的原理。
「令事物陌生」也可以用佛家的認識論來詳細解釋。佛家認為人有八感,首五感是眼耳鼻舌身,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第六感是意識,即知覺,是集合前五感後,對事物的純粹感知(這裡說的第六感跟能夠預知未來的超感官沒關係);第七感是末那識,又稱我識、染污意,即對事物產生喜惡的時刻;第八感是阿賴耶識,即無常心,煩惱的根源。這裡第八感不重要,不提。當我們接觸到某件事物之後──假設是洋娃娃好了,首先我們會用五感認識這個洋娃娃,得知這個洋娃娃的屬性:它的模樣怎樣、有沒有發聲功能、有沒有香味、柔不柔軟等等;然後集合以上的認識,產生對洋娃娃的純粹感知;之後才對洋娃娃產生喜惡的感覺。在往後的日子,每當再見到這個洋娃娃的時候,為了省事,人的認識過程就會跳過首六感,直接去到第七感,形成「習慣感受」、「反射感受」,亦即一看到,就會立即喜歡或厭惡這個娃娃;而隨著時間經過,洋娃娃本身沒有改變的話,就不會對人有任何新的刺激,人的認識過程就會乾脆連第七感都跳過,「習慣感受」這時候就變質為「習慣」,連感受也跳過了──習慣了洋娃娃存在而不再喜歡或厭惡它,只把它當成是「工具」般的存在。順帶一提,許多不成熟的戀愛,到最後彼此說對對方沒感覺,亦是因為彼此已經把對方當成是「工具」。
因為由第一至第七感整個認識過程,只不過是剎那間的事情,所以人通常難以自覺地注意到它。那麼,理所當然,認識過程的變化也就不會注意到了。當發現對某件事物再也難以產生感受時,也難以找到方法去解決這個窘境。
解決方法其實跟「令事物陌生」差不多──重新以首五感去認識事物,並塑造出新的第六感。簡單一句話,其實就是重新認識事物,破除之前的「習慣感受」。重新認識事物主要有兩個方法,第一是用人力改變事物本身的本質。以洋娃娃為例,假設它沒有香味的話,可以想辦法令它添上香味,例如薰衣草。第二個方法是想像力,就像第三段提到的喚回靈性的方法一樣。我是比較推廌第二個方法,比較方便之餘,不是所有事物都這麼容易去改變它的本質。假如你要重新認識阿爾卑斯山,它的本質要怎麼用人力改變?
更重要的是,喚回靈性只是第一步而已,第二步是要如何保持靈性。在「鐵籠」般的社會結構,以及人本身的心靈惰性雙重夾擊之下,要保持靈性不是容易的事情。最好的方法,就是仿效詩人,堅持心靈奮進,不斷重新認識周邊的事物,發掘事物的全新意義,避免自己陷入「日常生活」之中。
不過哩,話雖是這麼說,身為普通人,要每天無時無刻都處於靈性狀態,是十分十分困難的事。就以我來說,也未必可以每天都做得到。一來是俗務纏身,為了效率,真的不得不用「習慣」應付;二來身體狀態也有影響,萬一一個不小心沉迷一枕黑酣之中過久,當天的頭腦就會很大可能混混沌沌,影響心靈的感受能力(這方面好孩子不要學,覺還是睡足就好,不要睡太久)。而且,我發現了靈性跟感興有很大的關係。換句話說,若果當日的情緒比較HIGH或比較DOWN的話,會比較容易重新認識周邊的事物;相反,如果當日情緒平平,沒甚麼波動的話,就算強用想像力去重新認識身邊事物的話,感覺也會像拉牛上樹一樣,吃力不討好。最後,靈性狀態所消耗的精神,是日常生活下習慣狀態的幾倍,所以靈性狀態很難支撐全日。
其實由正面看,「習慣」也不是全然負面的事情。「習慣」之所以出現,就是為了更有效率去應付問題。所以,只要找到靈性狀態跟習慣狀態之間的平衡點(兩者生活上的比例),以及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轉換成靈性狀態的能力,靈性狀態跟習慣狀態就可以擺脫勢不兩立的關係。最令人擔心的,是習慣了習慣狀態而不自知,靈性狀態再次一去不復返。若果能夠避免這個問題,那麼其他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