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鍊成陣來建構童真、創意、藝術理論的最大原因,是因為鍊成陣以圓為基礎,而圓代表著力量循環,這很適合用來形容童真、創意、藝術應該是生生不息的。


第二,鍊成陣所用的圖案,能夠簡單清晰地表達抽象的概念。例如每一個範疇均用一個小圓圍著,並用等邊三角形標示出三個元素,象徵每個範疇能夠自成一套;然後三個小圓在整個鍊成陣中間接觸,又同時象徵三者其實是一體的三面。另外,童真、創意、藝術三個範疇都有各自的三個部分,所以三者都用等邊三角形表示;而由於想像等於聯想、技巧等於重組、好奇等於了解的關係,以等邊三角形表示,並把元素安放在三角形底部的角,正好能夠讓雖然是屬於不同範疇,但其實關係是一體兩面的元素,與別的範疇接鄰。例如圖中代表藝術的三角形,左邊的角代表聯想,與童真的想像連接;右邊的角代表技巧,與創意的重組連接;童真的好奇,與創意的了解連接,這樣就能更加清楚表達出,雖然元素在不同範疇中的名稱雖然不同,但實際上沒有差異。
還有那鍊成陣上的「鬼畫符」,其實原本是用來簡單形容該項範疇的短句來著,只不過寫成中文楷書,又好像不大配合鍊成陣的風格,於是就用草書(偽)寫出來。現在來還原一下:
童真:無知者,童真之始也。月懸空而不近人情,然我能去知識之囹圄,故明月可邀;影平地而隨我手足,惟我可絕舊念之縲紲,故亂影能舞。唯有童真者,方能邀月舞影,與萬物同樂。
創意:連結者,創意之粹也。觀照世上萬物,然後任乎天性感興,連結彼此,故蘭芝香草能喻君賢,荊蕀腥臊可比讒佞。
藝術:感興者,藝術之源也。不再雖視如盲,無復雖覺如夢,以一己之感興觀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感情,是故見葉落而知悲秋,觀圓缺而悟變幻。
還有三個小圓之外的三個短句:
一即是全,全即是一。一中有全,全中有一。一中無全,全則即無。






這句話原來是用來描述世界的部分與整體關係,我覺得用來形容藝術也很合適。同樣地為了條理清晰的關係,所以放在這裡補充。
成功的藝術品,本身是一個完整的世界,又是毫無缺陷的有機體。就像一個完美的圓一樣,欣賞它的時候,你不可能像找到裂縫鑿開大石般,找到罅隙把作品的某個部分鑿離整體出來獨立欣賞。因為作品的每個部分,都和作品的每個部分關係緊密,這就是藝術範疇裡所謂的有機組織。為甚麼成熟的藝術家能夠創造出仿似完美的圓一般的藝術品呢?這是因為藝術家由創作之始,就一直留意著「一」與「全」的關係。創作的每一個階段,藝術家都會注意到現在加入的部分,會如何影響整體最後的模樣。這是藝術新手鮮有留意到的地方,藝術新手通常都有著嘗試新穎或高超技巧的衝動,每當創作時,會盡可能把學到的技巧放在作品裡,而沒有注意到用了這個技巧的部分與整體配不配合,令作品完成的時候,雖然某個部分技巧很突出,但與整體的關係卻不甚和諧,給人兀突或拋書包的感覺。所以,每當某件作品能夠很容易地把某部分提取出來獨立欣賞,但該部分與整體的關係並不密切的時候,可以相信,該位藝術家大概還是處於實驗階段的新手。這就是所謂「一即是全,全即是一」的基本意思。
最後說一個比較玄的問題:人、創造、大自然三者的關係。我自己覺得啦,人(其他動植物也是)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創意作品,這個觀點是文章寫到尾聲時,因為要擷圖輔助說明而重看《鋼之鍊金術師FA》第十二集時突然聯想到的。







只要把以上擷圖中的鍊金術三字全部換成創造,那就是我的意思了。我們運用創意,依從心中的感興,把兩樣好像毫無關係的東西連結起來,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整個過程,其實可以想像成大自然遵從世界的法則,以創意把組成人的元素全部連結起來,於是,大自然就這樣創造了人(以及萬物)。而人亦繼承了大自然連結創造的法則,無論是男女結合,還是胎兒誕生,都是連結創造法則的體現。然後,「吃掉兔子的話,就會把兔肉分解,在體內再構築」、「兔子也是,把吃掉的草在自己的體內再構成」兩段話,說明了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已經不斷地運用創造的原理,若果我們的身體再也不能創造,也就是說,我們是時候回歸大自然去,再次進入大自然創造過程的分解階段中,最後成為另一創造物的其中一分子。換個角度看,我們的身體不斷體現創造的法則,本身已經是一個小宇宙;而我們的身體,同時又必須遵從大自然的創造法則,這就是上面所說,「一即是全,全即是一;一中有全,全中有一;一中無全,全則即無」的真正意思;也就是說,創造是「一」與「全」的共同屬性,無論是甚麼事物,你都可以從中找到連結的法則。
補充資料大致到此,最後是點點感想。回首看看,原本只是想隨便寫寫最多二千字的文章,來梳理一下腦中的概念而已,料不到後來發覺竟然越來越多東西可以寫,寫起來竟然欲罷不能,甚至連圖也畫了,結果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時間,足足寫了二萬一千字有餘,這真是始料不及的事情。雖然這不是甚麼專業的學術文章(其實我一直懷疑,學術文章是否真的有必要寫得這麼抽象而艱澀難明),但在撰寫的過程中,令自己更加熟悉已有的概念及自我反省這兩點不用說之外,竟然還邊寫邊發掘到之前一直沒有想過的問題,例如為甚麼眾人對童真都有不同定義、玩的態度與三個範疇的關係、科學的想像與藝術想像有沒有分別、聯想有沒有哪幾種主要的模式等等,都令自己大有脾益。另外,我留意到自己一邊寫的時候,腦中的材料(也可以說觸媒)一邊湧出來,令篇幅寫出來遠超自己想像之餘,也更加確信,創作的而且確就如論述創意的文章中所說般這麼一回事。另外一個證明是,若果不是農曆新年期間,「失驚無神」重溫了《四葉妹妹》跟《鋼之鍊金術師》兩套動漫畫,並靈機一觸把這兩套作品轉化為自己的觸媒,我想這二萬多字也就無法誕生了。最後,雖然我看書不多,可是在我看過或搜尋過的書中,從來沒有一本書明確定義過,童真跟創意到底是甚麼;清清楚楚地論述過童真、創意、藝術三方面關係的文章就更加沒有看過。所以,能夠寫出這篇文章,我覺得還滿自豪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