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魔力寶貝》開始。
那是個網路遊戲最興盛的時代,也是網路技術開始成熟的年代。那個時候由幾隻網路遊戲,割據了整個網路遊戲巿場的天下,分別是《天堂》、《龍族》、《魔力寶貝》、《金庸群俠傳》等等,而我就是其中一個《魔力寶貝》的玩家。
《魔力寶貝》當初只盛行於台灣,玩這個遊戲的香港人是少數,我就這麼隻身闖進一個滿是台灣人的侍服器;而在茫茫人海之中,又讓我認識到他──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我剛玩不久的時候,在遊戲裡的「東門」橋上碰上了他的。因為對得上嘴形(聊得開的意思)的關係,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玩遊戲的高峰期間,我們差不多天天見面,這段時間維持了多久我也忘記了,總之就是一段長時間。我們倆由遊戲到遊戲之上,除了一起解任打怪這些基本動作之外,還開始逐漸聊得深入起來,由生活聊到人生,由人生聊到愛情,我想各個人生的大問題都聊過了,彼此都很願意分享。只是我沒有想過,這麼一聊,就聊了十年。
這些年來,我身在香港,他身在台灣,彼此都沒有見面過。我們之間的連繫,靠的是寫信和網絡。說也奇怪,結合網路、個人書信往來、旅遊資訊等等情報來源,普遍來說,我覺得台灣人的人情味濃厚,人文素養的風格則很溫柔樸素。我當然懷疑過這是我的偏見,但我覺得相信這樣的偏見也並無不妥。
直到昨天,我跟他終於見面了。他姓劉,姑且稱呼他為小劉(雖然他比我大五年)。他在2011年9月11日星期天與蘇小姐結婚了,在幾個月以前就已經跟我說過,結婚後的第三天(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會來香港度蜜月。我知道後當然很高興。為了我們見面的這一天,我特地在暑假裡面就開始學習普通話。
2011年9月17日早上十一時正,這個代表著十分之一世紀人生的會面,就在九龍半島酒店的大堂裡開始。小劉夫妻先帶我到他們的房間看看(因為我還完全沒去過半島酒店),在房間裡聊了一會兒,也客氣的送了我一點台灣的手信。之後我們就去海港城「飲茶」吃午飯(飲茶時所聊過的話題:港台兩地的學費、港台兩地的飲食習慣、廣東菜特色、兩岸三地的文化水平),然後就往天星碼頭乘天星小輪來回一趟,在船上當然不可免俗地要介紹一下維多利亞港兩邊的建築。
回到尖沙咀後,發覺烈日當午,決定先找個地方避暑,順道聊聊天,結果在海港城裡面找了一間甜品餐廳坐下來。點過甜品後,我們開始聊天,內容包括:港台兩地樓價、港台兩地侍應兩性比例之別、台灣重男輕女的文化、港台兩地飲食文化、港台兩地學制、廣東話,普通話,英文、工作,學業與未來。
我們一直待在餐廳內聊到3點半,看窗外陽光焰威半退,是時候去最後的景點──星光大道。不過我們不是立即就往那邊出發,而是在海港城(港威中心?)那邊繞了一圈,在UNIQUO和無印良品看看買買一下衣服,然後才沿著海旁一直走過去。途中聊到我的愛情問題,但由於我的普通話還未達到隨心所欲的水準,未能完全表達我的所思所想的關係,所以我跟小劉說:還是在網路上再說吧哈哈。
到達星光大道那邊後,放眼望去,除了中國遊客,還是中國遊客。剛才「飲茶」時我跟小劉聊起中港台三地居民彼此之間的印象,從小劉口中得知,台灣人對香港人的印象是不錯的,我也告訴他香港人對台灣人的印象也很好;然而台灣人對(部分,下同)中國人的感覺,跟香港人對中國人的感覺都是一樣,就是「沒有水準」。拉大嗓門說話、小孩公眾表演生物的排泄本能、大搖大擺的穿過拍攝者與模特兒中間……種種缺乏人文質素的行為盡現眼前。算了,還是暫時視若無睹吧。
在小劉跟他的妻子追踪過星跡後,我就陪著他們回到九龍半鳥酒店取回行李,然後乘地下鐵到香港站CHECK-IN。後來酒店的服務生說原來酒店的外面有穿梭巴士往香港站,於是改到酒店外面候車。車到了,搬上行李,登車,揮手,再見。代表著十分之一世紀人生的會面,至此正式告終。
目送著巴士離開,這一刻我頓感空虛。走在繁華的尖沙咀街頭上,彷彿不知道該往哪裡去,才能讓懸在半空的心靈著地。我好想再與小劉一起經歷更多的事情,好想再跟他聊更多的話題,才剛見面幾個小時,現在又要分手了。在天星小輪上面,小劉說:「我們十年前認識,到現在才見面;下一次見面的時候,不知道是多少年後的事情了。」我默默點頭,幾秒後才無奈地回應他:「這就是人生。」小劉笑道:「對,這就是人生。」
這句話在我心裡不斷重播,的確,在短暫的人生裡面,由相知相聚到相分相離,如果用永恆的宇宙時間來計算的話,也不過是幾秒的事情。對,這就是人生。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雲月浮想
晚上二時許,坐在樓下附近的公園處,靠著椅背,仰首看著天上的行雲流水,世界彷彿又遼闊了許多。嗯~好的女生真難找。浮想連翩,是雲在飛,還是地球在轉?不經不覺,月神駕著馬車,走過弧度的軌跡,將月亮由東邊運往另一邊廂。唉~好的女生找到了,卻再發現她有男朋友~怎麼辦?怎麼辦?思緒降落,回到地球上,街燈指引著回家的路向;搖搖擺擺,踏著剩餘的月光,來個深呼吸~一~二~三~晚安!(怎麼這樣!?怎麼這樣!?)
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MaD2011全會報告
瘋狂的世界盛會MaD,在剛剛過去的星期五、六、日一連三日舉行了。
先來解釋一下甚麼是MaD。MaD語帶瘋癲的雙關,是Make a difference的縮寫,中文名是「創不同,變則通」,寓意當個不正常的人去改變世界。這是關於創意、創新、創業、發現的旗艦活動,連續三日,在劇院內會有不同的工作坊與講座,去讓你變得更加有創意、對自我認識更深、明白更多創業的方法,最終讓你能夠用全新的方法去改變世界,令世界更加美好。參加者來自世界各地,香港固然佔最大部分,不過本屆來自大陸的朋友也不少,約有三百人;其餘的參加者則來自韓國、德國、美國等等。
上屆MaD我也有參加。相比起上一屆,今年的節目編排與規則明顯更加用心,其中最重要的新措施有兩項,一是工作坊需要憑票入場(門票會連同場刊附上,至於抽到哪兩張則是隨機的),二是大會在大堂設置了名為「多餘交換廣場」的範圍,用途就是透過讓參加者互相交換手上的門票,或者是捐出一直放在家中但沒用的物品,去促進一眾參加者的交流。依愚所見,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利者原則上每人都有兩次參加工作坊的機會,而且相比起上一年,還免去參加者排隊的時間,更兼確實促進交流,但弊者是交換門票實在太過費時失事,而且機會渺茫,幸好我事前有看過新措施的內容,請了原本是參加者之一但沒空出席第二、三日工作坊的Keroro,前來拿了兩張工作坊門票,好讓我們一行四人多了兩個機會去參加工作坊,特此鳴謝Keroro出手相助。不過,雖然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但按我兩年的經驗,縱使沒有入場門票的制度,參加者還是不可能參加所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坊或講座,而且第一屆的時候,參加每個受歡迎的工作坊,還得排上半小時以上的隊,新措施雖未能解決讓參加者隨自己意願自由參加工作坊的機會問題,但已經解決了排隊耗時的問題,兼且能夠促進交流,已經算是進步多了。
今屆MaD我聽了兩個講座、兩個新工作坊、一個新特備節目、一個舊特備節目。兩個講座分別是「發現:創意的康莊大道」及「創意:改變的思維」。對我來說,兩個講座的故事性質大於啟發性質,反而新工作坊「無聲對話」給我最大的靈感與刺激。
「無聲對話」裡,五感健全的參加者需要戴上耳罩,親身體驗聽覺障礙者的溝通方法。按常理,聽障人士最常用的溝通方法是手語,這在工作坊中固然也出現過,但並非工作坊的主要元素。工作坊內主要運用的溝通方法,是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兩者結合起來,其實就是戲劇中的默劇。工作坊中有兩位表演技藝純熟的聽障青年,在我們帶上耳罩之後,他們憑著肢體語言,告訴我們整個工作坊的規矩和接下來的遊戲規則。神奇地,縱然他們動作簡單,但我們就是能夠明白他們想表達甚麼意思,而且沒有任何歧義。接下來,其中一位表演者獨自以動作表演一段情節,然後每組分發一叠圖案,當中有情節出現過的,也有與情節絲毫無關的,我們就需要用這叠圖案重組案情。這個環節讓我更加佩服他們的表演技藝是何等精準而熟練,因為工作坊的負責人,在各組重組案情後,會在每組中揀選兩張概念相似的圖案,並請在場參加者選擇何者正確,這時候他會以動作仔細說明兩者間的差別,例如是消防員用水柱巨炮救火而不是花王用膠水喉澆花、駕車人士駕駛的是私家車而不是旅遊大巴等等。這個解說環節讓我深刻地明白到,原來他們每個動作,都經過專心設計,務求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最精確的意念,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接下來的環節,每組獲派四張紙條,這四張紙條可以組合成一個完整故事,但組員間不能看對方的紙條,我們得親自用肢體動作告訴組員我那一部分故事的情節是甚麼,然後把四部分排好先後次序,成為完整故事。這環節我相信難倒了不少人(包括我),因為包括我在內,平常只會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輔助語言去表達概念,從來沒有想過只以肢體動作去精準地表達概念。
事後,我簡單分析過他們肢體語言的特色有二。第一,他們會抽取出該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使人能夠一看見就立即聯想起該概念,兼且會利用劇情鞏固思考導向,互相補足。這個在文學裡也有相同的原理,歌詞中更是常見。由於歌詞簡短,能夠容下的概念不多,必需去蕪存菁,只表達最強烈的特徵,其餘的就靠受眾自行補白。而且,要抽取出某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從而引起聯想,就必需要有仔細的觀察,這點與文學亦毫無二致。第二是同一時間身兼幾個概念,例如表達消防員救火的時候,會先模仿消防員穿上裝備的動作(將消防員的概念加到自身),然後拿起一捲粗水喉(消防員加粗水喉),跑到大火面前,開通水喉救火(消防員加粗水喉加水炮),這樣消防員的整個形像就活靈活現了。
與「黑暗中對話」比較,「黑暗中對話」給我的衝擊較大,畢竟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覺比起失去其他四感更影響吸收資訊,所以很弔詭地,「黑暗中對話」中,雖然每個人都看不見東西,但反而更加親密,因為大家都明白,合作會令大家行動得更加方便。而「無聲對話」則比較輕鬆幽默,甚至還有空間讓我思考,把戲劇與文學的共同特徵發掘出來,亦令我更加體會到戲劇之中肢體語言象徵的力量。
至於另一個新工作坊「個人發現」,是透過檢視人類行為傾向(傾向以邏輯還是情感思考問題?會以直覺還是感覺獲得資訊?),把人歸為四種類型:loyal、team、idea、system。其實同類型的測試還有很多,之前也做過九型人格諸如此類的,所以對我來說,不是甚麼新鮮的事情。況且我平常就喜歡三省吾身,頗為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傾向,所以此工作坊對我來說,並無太大的收穫。
新特備節目「減碳枕頭大戰」,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在裡頭,只是藉枕頭大戰呼籲環保減碳,純粹好玩。至於舊特備節目「黑夜城巿追踪」,上一年我也有參加,不過上年同隊的好像一個也沒有留下聯絡方法,今年反而認識了一班聊得來的朋友,或許是大家年紀相近的關係。這個節目的玩法跟電視節目《奪寶奇show》差不多,就是走check point做mission奪高分,每個check point也有不同的任務、分數、配額,去哪些check point、去多少個check point、先去哪一個等等問題,全都要事先傾妥,所以這個節目理所當然地著重團體合作。比較起上一年,今年明顯難度有所下降。雖然上一年比今年辛苦得多,但同時亦比較充實,而且最後的報告環節,上一年時間也是比較長而有趣的,相反今年的就遜色了。最記得上一年最後由一班韓國參加者,帶領在場各人跳韓國民族舞,全場氣氛立即推到高潮,而且也讓人體會到世界共融的氣氛,這是今年的「黑色城巿追踪」所不及的。
最後來說說開幕與閉幕。今年與上年的開幕式,各有千秋。上一年開幕式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光影效果,舞台上由近至遠落下了幾道橫跨舞台的薄幕,光由四方八面射向薄幕後一直旋轉著的大型貨櫃,令光反投射到薄幕之上,營造出極富層次與動感的光影動態。今年的開幕式則著重各項元素的配合,首先是一段象徵探索之初的卡通動畫,卡通完結後整個場地漆黑一片,然後舞台上的薄幕投射出我很喜歡,亦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常用的黑底襯整齊白字紅字風格的介紹文字。這時候,薄幕後有人站在文字空隙處,燈光由他的頭頂打下來,他的手上拿了一個紅球,並且說出一段感想獨白。每個人配一段介紹文字和感想獨白。這種結合人與舞台裝置,揉合二次元與三次元的效果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另外,他們手上的紅球,其實是繼承自上年的閉幕式的。上年的閉幕式創造了極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他們手上拿著的紅球。這個紅球象徵創意會不斷滾動、變革,而且越滾越遠,越滾越大,最終改變世界。不過,今年的閉幕式比上年更加令人感動,因為大會邀請了參加者分享自己的感想和體驗。在半光暗之中,事先挑選的參加者由坐位站起來,燈光由頭上射下來,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內容感人之餘,亦與開幕式首尾呼應,形成往復循環,自成一體之美。
整個閉幕式之中,我最記得主持人說的一句話:「在這裡,沒有人會嘲笑你的夢想!」這句話完全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聽到後何其激動,久久不能自已。是的,在香港,有夢想的人不多,懂得尊重別人夢想的人就更少。在這裡,我可以不用理會俗世的眼光,甚至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盡情做大家都相信能夠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情。我彷彿看到了,這裡就是大同世界的縮影。最後的環節,與上年的一樣,都是由舞台上的大貨櫃之中,滾出三個極大的紅球(在開幕式結尾時,眾高層曾經把紅色小球放進貨櫃內,象徵創意將會越滾越大),而工作人員則在舞台上不斷向台下拋小汽球,全場氣氛立即變得何其高漲。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彩雲易散琉璃脆,再美好的事情也會有消散的一天。不過,幸好還有多餘交易廣場。這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放置一本簿或名單,讓想交朋友的參加者留下聯絡方法,另外還可以透過物品交換順道交個朋友。我之前放在這裡,一本價值二百多元可換內頁的記事本,已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拿走了。想不到我在這也撿到了一套兩本的《鍛字鍊句是禮貌》,這是我待閱書單上的其中一本書藉。可惜書本的原持有者沒有留下聯絡方法,我只好上官網留言,希望可以與原持有者聯繫。
總括來說,我在這一年明顯感覺到自己比上一年參與得更加投入與激情,主要原因是今年我更加體驗到,人與人的交流能夠併發出無限璀燦的火花,除了能激發創意之外,還能夠開創雙贏的局面,彼此得益,各取所需,令世界更加和諧,亦令資源分配得更加平均,地球也因此更綠。另外我的個人收穫,由參加講座與工作坊的經驗來看,我對事物背後的原理似乎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接下來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及不同形式的體驗,好讓我的創意能夠發揮得更加全面。
最後,希望下年也能夠繼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齊MaD多次!
先來解釋一下甚麼是MaD。MaD語帶瘋癲的雙關,是Make a difference的縮寫,中文名是「創不同,變則通」,寓意當個不正常的人去改變世界。這是關於創意、創新、創業、發現的旗艦活動,連續三日,在劇院內會有不同的工作坊與講座,去讓你變得更加有創意、對自我認識更深、明白更多創業的方法,最終讓你能夠用全新的方法去改變世界,令世界更加美好。參加者來自世界各地,香港固然佔最大部分,不過本屆來自大陸的朋友也不少,約有三百人;其餘的參加者則來自韓國、德國、美國等等。
上屆MaD我也有參加。相比起上一屆,今年的節目編排與規則明顯更加用心,其中最重要的新措施有兩項,一是工作坊需要憑票入場(門票會連同場刊附上,至於抽到哪兩張則是隨機的),二是大會在大堂設置了名為「多餘交換廣場」的範圍,用途就是透過讓參加者互相交換手上的門票,或者是捐出一直放在家中但沒用的物品,去促進一眾參加者的交流。依愚所見,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利者原則上每人都有兩次參加工作坊的機會,而且相比起上一年,還免去參加者排隊的時間,更兼確實促進交流,但弊者是交換門票實在太過費時失事,而且機會渺茫,幸好我事前有看過新措施的內容,請了原本是參加者之一但沒空出席第二、三日工作坊的Keroro,前來拿了兩張工作坊門票,好讓我們一行四人多了兩個機會去參加工作坊,特此鳴謝Keroro出手相助。不過,雖然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但按我兩年的經驗,縱使沒有入場門票的制度,參加者還是不可能參加所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坊或講座,而且第一屆的時候,參加每個受歡迎的工作坊,還得排上半小時以上的隊,新措施雖未能解決讓參加者隨自己意願自由參加工作坊的機會問題,但已經解決了排隊耗時的問題,兼且能夠促進交流,已經算是進步多了。
今屆MaD我聽了兩個講座、兩個新工作坊、一個新特備節目、一個舊特備節目。兩個講座分別是「發現:創意的康莊大道」及「創意:改變的思維」。對我來說,兩個講座的故事性質大於啟發性質,反而新工作坊「無聲對話」給我最大的靈感與刺激。
「無聲對話」裡,五感健全的參加者需要戴上耳罩,親身體驗聽覺障礙者的溝通方法。按常理,聽障人士最常用的溝通方法是手語,這在工作坊中固然也出現過,但並非工作坊的主要元素。工作坊內主要運用的溝通方法,是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兩者結合起來,其實就是戲劇中的默劇。工作坊中有兩位表演技藝純熟的聽障青年,在我們帶上耳罩之後,他們憑著肢體語言,告訴我們整個工作坊的規矩和接下來的遊戲規則。神奇地,縱然他們動作簡單,但我們就是能夠明白他們想表達甚麼意思,而且沒有任何歧義。接下來,其中一位表演者獨自以動作表演一段情節,然後每組分發一叠圖案,當中有情節出現過的,也有與情節絲毫無關的,我們就需要用這叠圖案重組案情。這個環節讓我更加佩服他們的表演技藝是何等精準而熟練,因為工作坊的負責人,在各組重組案情後,會在每組中揀選兩張概念相似的圖案,並請在場參加者選擇何者正確,這時候他會以動作仔細說明兩者間的差別,例如是消防員用水柱巨炮救火而不是花王用膠水喉澆花、駕車人士駕駛的是私家車而不是旅遊大巴等等。這個解說環節讓我深刻地明白到,原來他們每個動作,都經過專心設計,務求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最精確的意念,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接下來的環節,每組獲派四張紙條,這四張紙條可以組合成一個完整故事,但組員間不能看對方的紙條,我們得親自用肢體動作告訴組員我那一部分故事的情節是甚麼,然後把四部分排好先後次序,成為完整故事。這環節我相信難倒了不少人(包括我),因為包括我在內,平常只會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輔助語言去表達概念,從來沒有想過只以肢體動作去精準地表達概念。
事後,我簡單分析過他們肢體語言的特色有二。第一,他們會抽取出該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使人能夠一看見就立即聯想起該概念,兼且會利用劇情鞏固思考導向,互相補足。這個在文學裡也有相同的原理,歌詞中更是常見。由於歌詞簡短,能夠容下的概念不多,必需去蕪存菁,只表達最強烈的特徵,其餘的就靠受眾自行補白。而且,要抽取出某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從而引起聯想,就必需要有仔細的觀察,這點與文學亦毫無二致。第二是同一時間身兼幾個概念,例如表達消防員救火的時候,會先模仿消防員穿上裝備的動作(將消防員的概念加到自身),然後拿起一捲粗水喉(消防員加粗水喉),跑到大火面前,開通水喉救火(消防員加粗水喉加水炮),這樣消防員的整個形像就活靈活現了。
與「黑暗中對話」比較,「黑暗中對話」給我的衝擊較大,畢竟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覺比起失去其他四感更影響吸收資訊,所以很弔詭地,「黑暗中對話」中,雖然每個人都看不見東西,但反而更加親密,因為大家都明白,合作會令大家行動得更加方便。而「無聲對話」則比較輕鬆幽默,甚至還有空間讓我思考,把戲劇與文學的共同特徵發掘出來,亦令我更加體會到戲劇之中肢體語言象徵的力量。
至於另一個新工作坊「個人發現」,是透過檢視人類行為傾向(傾向以邏輯還是情感思考問題?會以直覺還是感覺獲得資訊?),把人歸為四種類型:loyal、team、idea、system。其實同類型的測試還有很多,之前也做過九型人格諸如此類的,所以對我來說,不是甚麼新鮮的事情。況且我平常就喜歡三省吾身,頗為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傾向,所以此工作坊對我來說,並無太大的收穫。
新特備節目「減碳枕頭大戰」,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在裡頭,只是藉枕頭大戰呼籲環保減碳,純粹好玩。至於舊特備節目「黑夜城巿追踪」,上一年我也有參加,不過上年同隊的好像一個也沒有留下聯絡方法,今年反而認識了一班聊得來的朋友,或許是大家年紀相近的關係。這個節目的玩法跟電視節目《奪寶奇show》差不多,就是走check point做mission奪高分,每個check point也有不同的任務、分數、配額,去哪些check point、去多少個check point、先去哪一個等等問題,全都要事先傾妥,所以這個節目理所當然地著重團體合作。比較起上一年,今年明顯難度有所下降。雖然上一年比今年辛苦得多,但同時亦比較充實,而且最後的報告環節,上一年時間也是比較長而有趣的,相反今年的就遜色了。最記得上一年最後由一班韓國參加者,帶領在場各人跳韓國民族舞,全場氣氛立即推到高潮,而且也讓人體會到世界共融的氣氛,這是今年的「黑色城巿追踪」所不及的。
最後來說說開幕與閉幕。今年與上年的開幕式,各有千秋。上一年開幕式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光影效果,舞台上由近至遠落下了幾道橫跨舞台的薄幕,光由四方八面射向薄幕後一直旋轉著的大型貨櫃,令光反投射到薄幕之上,營造出極富層次與動感的光影動態。今年的開幕式則著重各項元素的配合,首先是一段象徵探索之初的卡通動畫,卡通完結後整個場地漆黑一片,然後舞台上的薄幕投射出我很喜歡,亦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常用的黑底襯整齊白字紅字風格的介紹文字。這時候,薄幕後有人站在文字空隙處,燈光由他的頭頂打下來,他的手上拿了一個紅球,並且說出一段感想獨白。每個人配一段介紹文字和感想獨白。這種結合人與舞台裝置,揉合二次元與三次元的效果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另外,他們手上的紅球,其實是繼承自上年的閉幕式的。上年的閉幕式創造了極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他們手上拿著的紅球。這個紅球象徵創意會不斷滾動、變革,而且越滾越遠,越滾越大,最終改變世界。不過,今年的閉幕式比上年更加令人感動,因為大會邀請了參加者分享自己的感想和體驗。在半光暗之中,事先挑選的參加者由坐位站起來,燈光由頭上射下來,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內容感人之餘,亦與開幕式首尾呼應,形成往復循環,自成一體之美。
整個閉幕式之中,我最記得主持人說的一句話:「在這裡,沒有人會嘲笑你的夢想!」這句話完全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聽到後何其激動,久久不能自已。是的,在香港,有夢想的人不多,懂得尊重別人夢想的人就更少。在這裡,我可以不用理會俗世的眼光,甚至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盡情做大家都相信能夠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情。我彷彿看到了,這裡就是大同世界的縮影。最後的環節,與上年的一樣,都是由舞台上的大貨櫃之中,滾出三個極大的紅球(在開幕式結尾時,眾高層曾經把紅色小球放進貨櫃內,象徵創意將會越滾越大),而工作人員則在舞台上不斷向台下拋小汽球,全場氣氛立即變得何其高漲。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彩雲易散琉璃脆,再美好的事情也會有消散的一天。不過,幸好還有多餘交易廣場。這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放置一本簿或名單,讓想交朋友的參加者留下聯絡方法,另外還可以透過物品交換順道交個朋友。我之前放在這裡,一本價值二百多元可換內頁的記事本,已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拿走了。想不到我在這也撿到了一套兩本的《鍛字鍊句是禮貌》,這是我待閱書單上的其中一本書藉。可惜書本的原持有者沒有留下聯絡方法,我只好上官網留言,希望可以與原持有者聯繫。
總括來說,我在這一年明顯感覺到自己比上一年參與得更加投入與激情,主要原因是今年我更加體驗到,人與人的交流能夠併發出無限璀燦的火花,除了能激發創意之外,還能夠開創雙贏的局面,彼此得益,各取所需,令世界更加和諧,亦令資源分配得更加平均,地球也因此更綠。另外我的個人收穫,由參加講座與工作坊的經驗來看,我對事物背後的原理似乎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接下來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及不同形式的體驗,好讓我的創意能夠發揮得更加全面。
最後,希望下年也能夠繼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齊MaD多次!
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速記
火炭原本是香港著名的工業村之一,但近年香港許多為了減低成本的工業都已經北上去了,餘下駐守的就只有輕工業諸與食品加工、汽車修理等等,這就令大量的工業大廈空置起來。雖然如此,香港一群靈活的藝術家,看準了工業大廈低廉的租金和偌大的空間,以及周邊的套設施,選擇在火炭落地生根。十年來,藝術家歷盡辛,默默地付出,共同搭建起一條有聲有色的藝術村來(另一個著名工業村觀塘亦如是)。
可悲的是,當火炭工業村成功轉型為藝術集中地時,卻面臨著逼遷的危機。正因為成功轉型,政府有意活化工業大廈,打造成全新的面貌,但這樣一來,以炒賣聞名於世的香港地產商,又怎會放過如此賺錢良機?屆時大廈租金勢必越炒越高,最終會導致藝術家無力支付高昂租金,然後黯然離場。去到火炭其中一棟工作室最密集的工業大廈大堂門口,那兒正有攤檔宣告藝術村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令我回想起以上所說的,亦是一兩年前星期幾檔案的內容。
不過,既然來到這裡,那就先放下擔憂,好好體驗一下這一趟藝術的旅程。今天的行程其實很緊趕,因為縱然時間有5個小時,但因為工作室實在太多了,所以只能加緊腳步,盡力瀏覽。
我的藝術知識,就只有一本「美學是甚麼?」的厚度。顧名思義,這是簡述東西方美學史以及概括基本學概念的美學入門書藉。雖然對藝術就只有最基礎的認識,但畢竟文學、哲學、藝術三者相近,藝術知識上的不足之處,就由其餘兩個知識範疇補足吧。
不知道為甚麼,一聽到「藝術家」三個字,腦海中就會立即聯想起披頭散髮、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口袋有洞(沒錢)、形容枯槁、性格乖戾、行為怪誕等等的形容詞。我猜這是自古以來對藝術家的誤解。我相信藝術家中固然有此等人,但畢竟只佔少數。雖然藝術家常常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可是這並不代表藝術家都必定得是怪裡怪氣的傢伙。他們只是受過訓練,有方法去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罷了。其實現在細心想想,藝術家之所以流傳著這樣的乞丐形象,可能是有原因的。第一,人類的創造力具有翻天倒海的破壞性質(創造即破壞,某些東西建立了,必然會有某些東西消失,反之亦然),換句話說,藝術家的存在必然會危害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第二,大部分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恐懼大於好奇,偏偏藝術家的思路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第三,藝術家不大重視金錢的觀念。無論怎樣也好,耳聽三分假,想知道藝術家長甚麼樣子,得親自去看看才行,不能偏聽流言。
每位藝術家的工作室,理所當然各有特色。有三個給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個工作室在偌大的空間中用木材搭起兩層高的高台,第一層是類似於酒吧枱的設計,方便與朋友聊天,不過吧枱背後放在架上的不是酒而是書。旁邊的就是工作桌了。工作桌再旁邊的是上二樓的木梯。二樓放了一張椅子,居高臨下,我能想像坐在那兒看書時,那種有自己空間的隔離感與無懼外界騷擾的安全感。整個設計把吸收、交流、輸出知識融為一體,井井有條,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室。第二個工作室比較有外國木工房的簡約味道,最棒的設計是那扇用整片透明厚膠片作門身,以及用木材製成的門,門腰裝了一個小架,放了幾支白板筆與板刷,有甚麼想法可以立即寫在門上。第三個工作室儼如資料庫,有一面牆用作書架,由地下到天花板都是塞滿了書。另外這個個工作室起了一個類似舞台的台,舞台上的兩側也立了兩個塞滿影碟的書架。這個工作室的主人很有幽默感,牆上掛了幾幅有中文字幕的手繪電影擷圖,圖畫的手繪質感翻新了電影鏡頭的感覺,獨立的畫面擷圖也突出了字幕令人反思的力量。
不過,縱然各個工作室都有著不同的意趣與風格,但有兩點則是共通的。其一是常常會嗅到燒豬與燒鵝的香味,這是因為該工業大廈有煤氣設施,所以會有燒臘加工的工廠。第二點是每個藝術室都能夠將工業大廈的事物融入藝術之中。工作室裡常常殘留著一些工廠的裝修,例如廉價的牆身瓷瓦、陳舊的鐵窗框與鐵線玻璃等等,縱然有濃厚的工廠風味,卻跟工作室的藝術裝潢與氛圍毫不違和,這當中很有點意思。不知道這是藝術的本質,使人從新的角度,重新體驗陳舊的事物;或是藝術氛圍的感染力,賦與陳舊事物以簇新意義,還是兼而有之,兩者並行?或許這根本是一體的兩面,互為因果的關係吧。
柏拉圖認為,人類應該將藝術逐出人文伊甸之外,並指責藝術乃幻影中之幻影,大概是從藝術會令人沉溺虛妄的角度出發。柏拉圖乃西方大哲,其思想被譽為「西方整個現代哲學架構,全都只是柏拉圖思想的註腳而已。」由此可見其不可企及的偉大之處。儘管如此,他對藝術的觀點卻似乎過於嚴苛。而且悠長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是需要藝術的。人類終極意義的三個面向:真、善、美,真即科學、善即道德、美即藝術。單純追求表面的美(這好像叫做耽美……待求證)而將之與真、善割裂,固然會使人虛妄迷失,但我認為真正的藝術,無論如何也起碼包含其餘兩方面的任一範疇。如同物理力學一樣,人類的生活有著慣性,人類自身的心靈也有著墮性,兩者結合,最終會令人的精神異化墮落,使人由「生物文化層」、「價值層」跌回「生物邏輯層」。所以,我們需要藝術的刺激,令我們由新的角度觀照萬物,讓思想上善若水,免陷於老套頑固的習慣輪迴之中。藝術,總帶給我們全新的驚喜,同時也證明了,生命是有無限的可能。
啊還有,順帶一提,這次參觀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也是為了下星期的MaD,做好開放心靈的思想準備。
可悲的是,當火炭工業村成功轉型為藝術集中地時,卻面臨著逼遷的危機。正因為成功轉型,政府有意活化工業大廈,打造成全新的面貌,但這樣一來,以炒賣聞名於世的香港地產商,又怎會放過如此賺錢良機?屆時大廈租金勢必越炒越高,最終會導致藝術家無力支付高昂租金,然後黯然離場。去到火炭其中一棟工作室最密集的工業大廈大堂門口,那兒正有攤檔宣告藝術村正在面臨這樣的危機,令我回想起以上所說的,亦是一兩年前星期幾檔案的內容。
不過,既然來到這裡,那就先放下擔憂,好好體驗一下這一趟藝術的旅程。今天的行程其實很緊趕,因為縱然時間有5個小時,但因為工作室實在太多了,所以只能加緊腳步,盡力瀏覽。
我的藝術知識,就只有一本「美學是甚麼?」的厚度。顧名思義,這是簡述東西方美學史以及概括基本學概念的美學入門書藉。雖然對藝術就只有最基礎的認識,但畢竟文學、哲學、藝術三者相近,藝術知識上的不足之處,就由其餘兩個知識範疇補足吧。
不知道為甚麼,一聽到「藝術家」三個字,腦海中就會立即聯想起披頭散髮、不修邊幅、衣衫襤褸、口袋有洞(沒錢)、形容枯槁、性格乖戾、行為怪誕等等的形容詞。我猜這是自古以來對藝術家的誤解。我相信藝術家中固然有此等人,但畢竟只佔少數。雖然藝術家常常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可是這並不代表藝術家都必定得是怪裡怪氣的傢伙。他們只是受過訓練,有方法去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罷了。其實現在細心想想,藝術家之所以流傳著這樣的乞丐形象,可能是有原因的。第一,人類的創造力具有翻天倒海的破壞性質(創造即破壞,某些東西建立了,必然會有某些東西消失,反之亦然),換句話說,藝術家的存在必然會危害到那些既得利益者。第二,大部分人對未知的事情總是恐懼大於好奇,偏偏藝術家的思路不是常人可以理解的。第三,藝術家不大重視金錢的觀念。無論怎樣也好,耳聽三分假,想知道藝術家長甚麼樣子,得親自去看看才行,不能偏聽流言。
每位藝術家的工作室,理所當然各有特色。有三個給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個工作室在偌大的空間中用木材搭起兩層高的高台,第一層是類似於酒吧枱的設計,方便與朋友聊天,不過吧枱背後放在架上的不是酒而是書。旁邊的就是工作桌了。工作桌再旁邊的是上二樓的木梯。二樓放了一張椅子,居高臨下,我能想像坐在那兒看書時,那種有自己空間的隔離感與無懼外界騷擾的安全感。整個設計把吸收、交流、輸出知識融為一體,井井有條,所以我很喜歡這個工作室。第二個工作室比較有外國木工房的簡約味道,最棒的設計是那扇用整片透明厚膠片作門身,以及用木材製成的門,門腰裝了一個小架,放了幾支白板筆與板刷,有甚麼想法可以立即寫在門上。第三個工作室儼如資料庫,有一面牆用作書架,由地下到天花板都是塞滿了書。另外這個個工作室起了一個類似舞台的台,舞台上的兩側也立了兩個塞滿影碟的書架。這個工作室的主人很有幽默感,牆上掛了幾幅有中文字幕的手繪電影擷圖,圖畫的手繪質感翻新了電影鏡頭的感覺,獨立的畫面擷圖也突出了字幕令人反思的力量。
不過,縱然各個工作室都有著不同的意趣與風格,但有兩點則是共通的。其一是常常會嗅到燒豬與燒鵝的香味,這是因為該工業大廈有煤氣設施,所以會有燒臘加工的工廠。第二點是每個藝術室都能夠將工業大廈的事物融入藝術之中。工作室裡常常殘留著一些工廠的裝修,例如廉價的牆身瓷瓦、陳舊的鐵窗框與鐵線玻璃等等,縱然有濃厚的工廠風味,卻跟工作室的藝術裝潢與氛圍毫不違和,這當中很有點意思。不知道這是藝術的本質,使人從新的角度,重新體驗陳舊的事物;或是藝術氛圍的感染力,賦與陳舊事物以簇新意義,還是兼而有之,兩者並行?或許這根本是一體的兩面,互為因果的關係吧。
柏拉圖認為,人類應該將藝術逐出人文伊甸之外,並指責藝術乃幻影中之幻影,大概是從藝術會令人沉溺虛妄的角度出發。柏拉圖乃西方大哲,其思想被譽為「西方整個現代哲學架構,全都只是柏拉圖思想的註腳而已。」由此可見其不可企及的偉大之處。儘管如此,他對藝術的觀點卻似乎過於嚴苛。而且悠長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是需要藝術的。人類終極意義的三個面向:真、善、美,真即科學、善即道德、美即藝術。單純追求表面的美(這好像叫做耽美……待求證)而將之與真、善割裂,固然會使人虛妄迷失,但我認為真正的藝術,無論如何也起碼包含其餘兩方面的任一範疇。如同物理力學一樣,人類的生活有著慣性,人類自身的心靈也有著墮性,兩者結合,最終會令人的精神異化墮落,使人由「生物文化層」、「價值層」跌回「生物邏輯層」。所以,我們需要藝術的刺激,令我們由新的角度觀照萬物,讓思想上善若水,免陷於老套頑固的習慣輪迴之中。藝術,總帶給我們全新的驚喜,同時也證明了,生命是有無限的可能。
啊還有,順帶一提,這次參觀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也是為了下星期的MaD,做好開放心靈的思想準備。
2010個人回顧
本來這篇文早就在2011年1月1日就想寫了,後來因為惰性以及避免影響溫習氣氛等種種原因,拖稿至今方才動手,實在令我慚愧有加。
那麼今天發生了甚麼事,又重新想寫這篇文章呢?一來溫習溫膩了,記英文生字記傻了,想轉轉Channel,以免爆掉Quota,後勁不繼;二來碰巧今天是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心想冥冥中確自有契機。天與良機不取,後必有災,於是一不做時二不休,索性一天野盡,至於課業修為,第二天日出後再說。
關於藝術工作室的遊歷晚點再說,現在說回正題。
細心一想,好像今年是第一年寫個人回顧。唔,就連自己都覺得奇怪,網誌已經闢了兩年有多,怎麼直到今年才寫個人回顧?想不通想不通。算了,不管他。好吧,既然是個人回顧,那就該按上年的個人經歷定個題目;而上年的經歷,給我最主要的感覺,就是「精神病」。
「人人都有精神病,差在程度不同而已。」我忘了這句話出自何經何典,好像是某位朋友對我說的。我初時還摸不著頭腦,怎麼突然就這樣說呢,後來從各方書本裡,看到資本霸權以及人類自身的精神墮性,如何雙管齊下抹消人的靈性與獨特性質,再結合現實觀察,才發現此話雖略為誇大,但亦已經到了「十分有七八」的地步了。
「甚麼是精神病?」我嚴肅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緊接下來的,理所當然就聯想到自身起來:「我正常嗎?說不定是自己有精神病呢?」
要分辨是否有精神病,真的這麼困難嗎?那倒也不,我後來總算找到了答案──理性。要分辨精神病與否,我想最終極的根據,就在於有沒有理性。理性即懷疑。我們說:「那個人瘋了!」(嚴格來講,精神病不等於瘋,純為方便舉例),其實就是說那個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是因為他沒有疑問過自己正在做甚麼。只要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我們就很難說他是瘋子,畢竟「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的瘋子」很難成立。當然,你也可以用塔利班恐怖分子的例子來反駁:「塔利班恐怖分子分明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他們仍然做出瘋子般的行為!」不過哩,只要用邏輯推理一下,就可以知道,其實塔利班恐怖分子一點也不瘋,至起碼核心人物不瘋。自己待在千里之外安然無恙,只指揮手下去神風式自殺,這樣的人,你能夠說他瘋麼?(其實塔利班的問題又牽涉到宗教,說到宗教自然又有人嘲諷說宗教其實是精神病的一種……)總而言之,有沒有足夠的理性,去懷疑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就是精神有沒有問題的關鍵。就算是精神病人,只要他知道自己的精神有問題(精神病成因不一定源自心理或認知問題,也可以因為生理問題),那麼他的病能夠治癒的機會就很高了,因為他知道自己該去找專家求助。
好了,若果以上的定義成立的話,那就可以大聲對外宣稱自己尚算正常,以及大模大樣地指責現今社會到底有多病態。每逢走在旺角西洋菜街上,我都有這種感覺:雖然四周的人,心地不同,各如其面,但他們的氣質告訴我,他們其實都是同一種人──因為都活在同一潮流之下。而這個潮流,就是資本主義引伸出來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鼓吹盲目消費,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分期付款等等方式,務求燃起人的消費慾望,總之買了再說。其實單看「盲目」二字,就早已經離精神病不遠了。慾火一起,只消輕輕一扇,腦袋就立即昏了,由自我意識變成偽自我意識(表面上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實際上已經遭受別人影響),可以是一剎那的事情。然後,商人成功引導消費者消費了,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不做時二不休,既然開始了就沒有停下來的理由,況且肥水不流別人田,不賺白不賺,一於乾脆賺盡他!於是商人為了賺錢,開始盲目宣傳,甚至以「計畫性淘汰」手段來引誘消費者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近年推出的相機,多一個新功能就翻新成新型號。我一直在想,不能夠乾乾脆脆出一部集眾功能於一身的相機麼?),然後引誘消費者盲目消費;成功後又開始盲目宣傳及推出新商品,最後互為因果,形成盲目的輪迴。彼此就在一頭熱中,不知道為著甚麼而拚命消費與被消費。每次走在旺角西洋菜街上,我都感覺自己像愛麗絲一樣,正在夢遊仙境,放眼都是不知道為甚麼但總是在叫「沒時間了!」的紳士白兔,四周也是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古怪景色。
精神病當然不止一種。盲目消費還算小Case,因為容易醫治。近日不知哪位先賢大德,提出了貨品售出後一星期為交易冷靜期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好,很有點意思。世間上沒有甚麼事情能夠於後悔後重新來過,這個概念若然成真,大概可歸納其一。觸類旁通者甚至可從此中汲取經驗,明白世事可以重來的萬中無一,應該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不過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精神病的解決方法都能夠這麼直接而有效。鏡頭一轉,回到家裡,晚飯時間。我想大部分香港家庭,晚飯都有一味菜,叫電視汁撈飯(包括我家)。記得電視發明之初,有人說過這是洗腦之物,結果給人嘲笑他落後迷信。那人抱著甚麼心態說電視是洗腦之物,已不可考,但亦無關痛癢,重要的是他把話說對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見識過,某些人很喜歡吃飯的時候,一邊挾餸吃飯,一邊當「電視教授」(也包括我的家人)。甚麼叫「電視教授」呢?顧名思義,這類人在電視機面前,會立即搖身一變,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學貫中西,德侔古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論述個人見解。雖然那些見解電視裡的人物才剛剛提過,可是由電視教授口中再次提出,並無損其真實。通常這類人有點年紀,大概中年居多,在雄辯滔滔之際,那副看透世事的嘴臉,真是讓我欽敬萬分。相比起來,自己就開始慚愧起來了。雖然書讀得不多,但也不算少呀,怎麼就不如他們這些看電視般的?看個十幾廿年,就能看破紅塵了,我當初怎麼這樣傻,竟然跑去看書,看越多還發現自己對世事知道得越少,真是愧對列祖列宗!
後來我發現,原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於電視機前,只要條件適合,這類人都能夠立即變身為教授。例如有一趟,我到大X樂溫習,對面桌子就坐著幾個中年,雖然衣服有點殘舊,但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因為只要一聽他們說話,你就會發現:嘩不得了了,位位都是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學貫中西,德牟古今,滔滔不絕的。他們對自己的見解是何等了解,並因此而自豪,其他人的見解與其契合,正好說明了他們的見解是何等正確。另外,無論甚麼事情,他們都能夠只用同一套思考模式去解答所有問題,可見該思考模式己經歷盡挑戰,能夠應付所有情況。當時我不得不驚覺,不單止電視,原來只要日子有功,聊天吹水都可以成為教授的。
或許你會說:「人家聊天好好的,干卿底事?」嗯,這的而且確與我無關。不過,日子久了,我發覺他們聊的話題,好像也與他們毫不相干。為甚麼他們會像時事評論員一樣,如此熱衷於批評某位明星隱暪戀情然後被「斷正」拍拖的事件?為甚麼他們會像股票分析專員一般,詳細說明兼提出數據去討論一眾名緩參加「飯局」過夜後的身價?為甚麼他們會像專業婦產專家一樣,熱烈競猜懷孕女星將會生男還是生女,而且還要提供個人生仔偏方?他們有必要討論別人的陰私嗎?是的,他們討論這些事情的而且確與我無關,我只是想思考一下我自己有沒有討論這些話題的必要,好決定要不要參與他們的討論而已。但是,我後來又想,他們業務繁重,研究的範疇眾多,正所謂貴人善忘,今天說過的後天可能就忘記了,我想我天資愚鈍,大概會跟不上他們的速度,所以最終只好空手出寶山,眼白白看著他們更加超越自己了。
我過往在藝術館,曾經親耳聽到某些看不懂藝術品的人說:「這些搞藝術的人,專弄些古靈精怪讓人看不明白的作品,簡直就是神經病!」當下我立即深表認同。這些看不懂藝術品的善長仁翁,自己看不明白藝術品是做甚麼的,就推想創作此藝術品的始作俑者,必然也不知道創作此藝術品是做甚麼的。這真可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頗得孔孟遺風。是的,搞藝術的跟患上精神病其實沒甚麼差別。世界正在急速發展,爭分奪秒,誰會有事沒事去慢條斯理搞一些沒人看得懂共且沒有經濟效益的藝術品?藝術家;資本主義下,金錢掛帥,誰會放棄賺錢的時間,去餓著肚皮,堅持個人原則?藝術家;在這個講求快速便利的一元社會,誰會無風起浪,與社會搞抗爭,堅持多元價值?藝術家!在常人眼中,藝術家就是一群不正常的傢伙,因為就連正常的常人,都不能夠理解他們正在做甚麼,所以藝術家這些不正常的傢伙,也必然不可能會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如此說來,藝術家不是有精神病,還會是甚麼?
不要以為精神病只是個人的事情。其實精神病像流行性感冒一樣,也是會傳染的。以上述例子為例,只要生產商輕輕一扇,消費者的意志就好像三隻小豬中的矛屋一樣隨風散,成了偽自我意識;一群人聚在一起,言不及義地討論娛樂圈的無聊事情時,無所事事的旁人經過的時候,就很容易參與其中。人的意志其實何其脆弱,很容易就被煽動後的慾望與異化後的好奇心所凌駕;然後就像喪屍片裡的喪屍一樣,自身感染了盲目,還跑去感染其他人。
人感染了盲目猶可,整個國家感染了盲目,那就是人類真正的厄運。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全國上下皆陷入盲目的個人崇拜之中,整個德國猶如患上精神病一樣。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今天的瑞典。不知何故,瑞典政府堅持讓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頒發和平獎予劉曉波,就是劉曉波不能前往瑞典領獎,諾貝爾頒獎儀式裡,還是要預留一張空椅來代表劉曉波。瑞典政府與諾貝爾委員會這樣搞個人崇拜,跟患上了精神病有甚麼分別?也難怪中國政府保護劉曉波,不讓他前往瑞典領獎了,萬一感染了精神病怎麼辦?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總是喜歡為自己的行為加上理由,也喜歡追求有意義的理想,否則生命就好像羽毛一樣,輕飄飄的,所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這種強制找尋意義的性質,可能只是為了令自己活得安心一點,不致於感到生命的虛空,如同沒有存在過一樣。可是,如果再追問下去,為甚麼人總是喜歡存在而拒絕虛空?這我也不知道,只能答是因為生命的本能吧。從這個角度看,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盲目追求意義的精神病,只不過世人盡皆如此,沒能分出個高下,所以眾人皆習以為常,然後自以為正常罷了。
以上就是2010年的個人主題。除了「精神病」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感受,例如先師猝死、朋友情侶的離離合合等等,就讓我再次感到「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無論如何,我會繼續好好地活下去,儘管人生可能真的不過是一場精神病。
註:本文成於一月二十四日,而參觀伙炭藝術工作室則是一星期前十五號的事。拖稿有如此,實在慚愧十分。
那麼今天發生了甚麼事,又重新想寫這篇文章呢?一來溫習溫膩了,記英文生字記傻了,想轉轉Channel,以免爆掉Quota,後勁不繼;二來碰巧今天是伙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心想冥冥中確自有契機。天與良機不取,後必有災,於是一不做時二不休,索性一天野盡,至於課業修為,第二天日出後再說。
關於藝術工作室的遊歷晚點再說,現在說回正題。
細心一想,好像今年是第一年寫個人回顧。唔,就連自己都覺得奇怪,網誌已經闢了兩年有多,怎麼直到今年才寫個人回顧?想不通想不通。算了,不管他。好吧,既然是個人回顧,那就該按上年的個人經歷定個題目;而上年的經歷,給我最主要的感覺,就是「精神病」。
「人人都有精神病,差在程度不同而已。」我忘了這句話出自何經何典,好像是某位朋友對我說的。我初時還摸不著頭腦,怎麼突然就這樣說呢,後來從各方書本裡,看到資本霸權以及人類自身的精神墮性,如何雙管齊下抹消人的靈性與獨特性質,再結合現實觀察,才發現此話雖略為誇大,但亦已經到了「十分有七八」的地步了。
「甚麼是精神病?」我嚴肅地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緊接下來的,理所當然就聯想到自身起來:「我正常嗎?說不定是自己有精神病呢?」
要分辨是否有精神病,真的這麼困難嗎?那倒也不,我後來總算找到了答案──理性。要分辨精神病與否,我想最終極的根據,就在於有沒有理性。理性即懷疑。我們說:「那個人瘋了!」(嚴格來講,精神病不等於瘋,純為方便舉例),其實就是說那個人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是因為他沒有疑問過自己正在做甚麼。只要他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我們就很難說他是瘋子,畢竟「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的瘋子」很難成立。當然,你也可以用塔利班恐怖分子的例子來反駁:「塔利班恐怖分子分明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但他們仍然做出瘋子般的行為!」不過哩,只要用邏輯推理一下,就可以知道,其實塔利班恐怖分子一點也不瘋,至起碼核心人物不瘋。自己待在千里之外安然無恙,只指揮手下去神風式自殺,這樣的人,你能夠說他瘋麼?(其實塔利班的問題又牽涉到宗教,說到宗教自然又有人嘲諷說宗教其實是精神病的一種……)總而言之,有沒有足夠的理性,去懷疑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就是精神有沒有問題的關鍵。就算是精神病人,只要他知道自己的精神有問題(精神病成因不一定源自心理或認知問題,也可以因為生理問題),那麼他的病能夠治癒的機會就很高了,因為他知道自己該去找專家求助。
好了,若果以上的定義成立的話,那就可以大聲對外宣稱自己尚算正常,以及大模大樣地指責現今社會到底有多病態。每逢走在旺角西洋菜街上,我都有這種感覺:雖然四周的人,心地不同,各如其面,但他們的氣質告訴我,他們其實都是同一種人──因為都活在同一潮流之下。而這個潮流,就是資本主義引伸出來的消費主義。消費主義鼓吹盲目消費,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分期付款等等方式,務求燃起人的消費慾望,總之買了再說。其實單看「盲目」二字,就早已經離精神病不遠了。慾火一起,只消輕輕一扇,腦袋就立即昏了,由自我意識變成偽自我意識(表面上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實際上已經遭受別人影響),可以是一剎那的事情。然後,商人成功引導消費者消費了,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不做時二不休,既然開始了就沒有停下來的理由,況且肥水不流別人田,不賺白不賺,一於乾脆賺盡他!於是商人為了賺錢,開始盲目宣傳,甚至以「計畫性淘汰」手段來引誘消費者陷入萬劫不復之地(近年推出的相機,多一個新功能就翻新成新型號。我一直在想,不能夠乾乾脆脆出一部集眾功能於一身的相機麼?),然後引誘消費者盲目消費;成功後又開始盲目宣傳及推出新商品,最後互為因果,形成盲目的輪迴。彼此就在一頭熱中,不知道為著甚麼而拚命消費與被消費。每次走在旺角西洋菜街上,我都感覺自己像愛麗絲一樣,正在夢遊仙境,放眼都是不知道為甚麼但總是在叫「沒時間了!」的紳士白兔,四周也是瞬息萬變光怪陸離的古怪景色。
精神病當然不止一種。盲目消費還算小Case,因為容易醫治。近日不知哪位先賢大德,提出了貨品售出後一星期為交易冷靜期的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很好,很有點意思。世間上沒有甚麼事情能夠於後悔後重新來過,這個概念若然成真,大概可歸納其一。觸類旁通者甚至可從此中汲取經驗,明白世事可以重來的萬中無一,應該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機會。不過可惜的是,不是所有精神病的解決方法都能夠這麼直接而有效。鏡頭一轉,回到家裡,晚飯時間。我想大部分香港家庭,晚飯都有一味菜,叫電視汁撈飯(包括我家)。記得電視發明之初,有人說過這是洗腦之物,結果給人嘲笑他落後迷信。那人抱著甚麼心態說電視是洗腦之物,已不可考,但亦無關痛癢,重要的是他把話說對了。不知道你有沒有見識過,某些人很喜歡吃飯的時候,一邊挾餸吃飯,一邊當「電視教授」(也包括我的家人)。甚麼叫「電視教授」呢?顧名思義,這類人在電視機面前,會立即搖身一變,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學貫中西,德侔古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論述個人見解。雖然那些見解電視裡的人物才剛剛提過,可是由電視教授口中再次提出,並無損其真實。通常這類人有點年紀,大概中年居多,在雄辯滔滔之際,那副看透世事的嘴臉,真是讓我欽敬萬分。相比起來,自己就開始慚愧起來了。雖然書讀得不多,但也不算少呀,怎麼就不如他們這些看電視般的?看個十幾廿年,就能看破紅塵了,我當初怎麼這樣傻,竟然跑去看書,看越多還發現自己對世事知道得越少,真是愧對列祖列宗!
後來我發現,原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於電視機前,只要條件適合,這類人都能夠立即變身為教授。例如有一趟,我到大X樂溫習,對面桌子就坐著幾個中年,雖然衣服有點殘舊,但我們不能以貌取人,因為只要一聽他們說話,你就會發現:嘩不得了了,位位都是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學貫中西,德牟古今,滔滔不絕的。他們對自己的見解是何等了解,並因此而自豪,其他人的見解與其契合,正好說明了他們的見解是何等正確。另外,無論甚麼事情,他們都能夠只用同一套思考模式去解答所有問題,可見該思考模式己經歷盡挑戰,能夠應付所有情況。當時我不得不驚覺,不單止電視,原來只要日子有功,聊天吹水都可以成為教授的。
或許你會說:「人家聊天好好的,干卿底事?」嗯,這的而且確與我無關。不過,日子久了,我發覺他們聊的話題,好像也與他們毫不相干。為甚麼他們會像時事評論員一樣,如此熱衷於批評某位明星隱暪戀情然後被「斷正」拍拖的事件?為甚麼他們會像股票分析專員一般,詳細說明兼提出數據去討論一眾名緩參加「飯局」過夜後的身價?為甚麼他們會像專業婦產專家一樣,熱烈競猜懷孕女星將會生男還是生女,而且還要提供個人生仔偏方?他們有必要討論別人的陰私嗎?是的,他們討論這些事情的而且確與我無關,我只是想思考一下我自己有沒有討論這些話題的必要,好決定要不要參與他們的討論而已。但是,我後來又想,他們業務繁重,研究的範疇眾多,正所謂貴人善忘,今天說過的後天可能就忘記了,我想我天資愚鈍,大概會跟不上他們的速度,所以最終只好空手出寶山,眼白白看著他們更加超越自己了。
我過往在藝術館,曾經親耳聽到某些看不懂藝術品的人說:「這些搞藝術的人,專弄些古靈精怪讓人看不明白的作品,簡直就是神經病!」當下我立即深表認同。這些看不懂藝術品的善長仁翁,自己看不明白藝術品是做甚麼的,就推想創作此藝術品的始作俑者,必然也不知道創作此藝術品是做甚麼的。這真可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頗得孔孟遺風。是的,搞藝術的跟患上精神病其實沒甚麼差別。世界正在急速發展,爭分奪秒,誰會有事沒事去慢條斯理搞一些沒人看得懂共且沒有經濟效益的藝術品?藝術家;資本主義下,金錢掛帥,誰會放棄賺錢的時間,去餓著肚皮,堅持個人原則?藝術家;在這個講求快速便利的一元社會,誰會無風起浪,與社會搞抗爭,堅持多元價值?藝術家!在常人眼中,藝術家就是一群不正常的傢伙,因為就連正常的常人,都不能夠理解他們正在做甚麼,所以藝術家這些不正常的傢伙,也必然不可能會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如此說來,藝術家不是有精神病,還會是甚麼?
不要以為精神病只是個人的事情。其實精神病像流行性感冒一樣,也是會傳染的。以上述例子為例,只要生產商輕輕一扇,消費者的意志就好像三隻小豬中的矛屋一樣隨風散,成了偽自我意識;一群人聚在一起,言不及義地討論娛樂圈的無聊事情時,無所事事的旁人經過的時候,就很容易參與其中。人的意志其實何其脆弱,很容易就被煽動後的慾望與異化後的好奇心所凌駕;然後就像喪屍片裡的喪屍一樣,自身感染了盲目,還跑去感染其他人。
人感染了盲目猶可,整個國家感染了盲目,那就是人類真正的厄運。二戰時期的德國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全國上下皆陷入盲目的個人崇拜之中,整個德國猶如患上精神病一樣。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今天的瑞典。不知何故,瑞典政府堅持讓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頒發和平獎予劉曉波,就是劉曉波不能前往瑞典領獎,諾貝爾頒獎儀式裡,還是要預留一張空椅來代表劉曉波。瑞典政府與諾貝爾委員會這樣搞個人崇拜,跟患上了精神病有甚麼分別?也難怪中國政府保護劉曉波,不讓他前往瑞典領獎了,萬一感染了精神病怎麼辦?
人是意義的動物。人總是喜歡為自己的行為加上理由,也喜歡追求有意義的理想,否則生命就好像羽毛一樣,輕飄飄的,所謂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這種強制找尋意義的性質,可能只是為了令自己活得安心一點,不致於感到生命的虛空,如同沒有存在過一樣。可是,如果再追問下去,為甚麼人總是喜歡存在而拒絕虛空?這我也不知道,只能答是因為生命的本能吧。從這個角度看,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場盲目追求意義的精神病,只不過世人盡皆如此,沒能分出個高下,所以眾人皆習以為常,然後自以為正常罷了。
以上就是2010年的個人主題。除了「精神病」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感受,例如先師猝死、朋友情侶的離離合合等等,就讓我再次感到「知否世事常變,變幻才是永恆」。無論如何,我會繼續好好地活下去,儘管人生可能真的不過是一場精神病。
註:本文成於一月二十四日,而參觀伙炭藝術工作室則是一星期前十五號的事。拖稿有如此,實在慚愧十分。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生命有價--論以人倫消除絕望
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螻蟻尚且偷生,然今人何反不如螻蟻耶?君不見非洲平原,獵豹求生而獵,羚羊求生而逃,此可謂生於憂患矣;而人得天獨厚,建家興邦,免於凍餒,然今自戕之事,反屢見不鮮,此可謂死於安樂矣。人何反不如禽獸耶?
嬰孩呱呱墜地,先受父母哺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年紀稍長,觀習禮法,師事人倫,「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間或並同窗之肩,遊歷市廛之間,然後把杯言歡;弱冠之年,始成人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彼此采蘭贈藥,投桃報李,繼而納采問吉,親迎于歸,永結秦晉之好。凡此以上種種,諸如此類,皆人倫也。
自戕者,勇則勇矣,惟匹夫之勇,不足為訓。縱身一躍,或引刀一快,固可眼前一黑,萬事俱休,阿彌陀佛,死而後已;然父兮生我,母兮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能以自戕報父母昊天之德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鞠躬盡瘁,因材施教,春風樹人,啟導鴻濛,然未曾教人輕生,能以自戕使夫子蒙不白之冤乎?莫逆之交,相知相通,「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能撒手人寰,使良朋從此「啼夜月兮愁空山」乎?與良人當初山盟海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能棄守承諾,使心上人自此哭成淚人乎?
由此觀之,欲救輕生之人,必需以人倫化之,使其憶及親朋戚友,念茲在茲,覺彼此之牽絆,得人生之所戀;繼而二人成仁,三人成众,聚眾而合力,斬荊去棘,此「一箭易斷,眾箭難折,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之理也。
嬰孩呱呱墜地,先受父母哺養,「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年紀稍長,觀習禮法,師事人倫,「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間或並同窗之肩,遊歷市廛之間,然後把杯言歡;弱冠之年,始成人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女彼此采蘭贈藥,投桃報李,繼而納采問吉,親迎于歸,永結秦晉之好。凡此以上種種,諸如此類,皆人倫也。
自戕者,勇則勇矣,惟匹夫之勇,不足為訓。縱身一躍,或引刀一快,固可眼前一黑,萬事俱休,阿彌陀佛,死而後已;然父兮生我,母兮育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能以自戕報父母昊天之德乎?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鞠躬盡瘁,因材施教,春風樹人,啟導鴻濛,然未曾教人輕生,能以自戕使夫子蒙不白之冤乎?莫逆之交,相知相通,「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能撒手人寰,使良朋從此「啼夜月兮愁空山」乎?與良人當初山盟海誓,「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能棄守承諾,使心上人自此哭成淚人乎?
由此觀之,欲救輕生之人,必需以人倫化之,使其憶及親朋戚友,念茲在茲,覺彼此之牽絆,得人生之所戀;繼而二人成仁,三人成众,聚眾而合力,斬荊去棘,此「一箭易斷,眾箭難折,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之理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