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 星期三

MaD2011全會報告

  瘋狂的世界盛會MaD,在剛剛過去的星期五、六、日一連三日舉行了。

  先來解釋一下甚麼是MaD。MaD語帶瘋癲的雙關,是Make a difference的縮寫,中文名是「創不同,變則通」,寓意當個不正常的人去改變世界。這是關於創意、創新、創業、發現的旗艦活動,連續三日,在劇院內會有不同的工作坊與講座,去讓你變得更加有創意、對自我認識更深、明白更多創業的方法,最終讓你能夠用全新的方法去改變世界,令世界更加美好。參加者來自世界各地,香港固然佔最大部分,不過本屆來自大陸的朋友也不少,約有三百人;其餘的參加者則來自韓國、德國、美國等等。

  上屆MaD我也有參加。相比起上一屆,今年的節目編排與規則明顯更加用心,其中最重要的新措施有兩項,一是工作坊需要憑票入場(門票會連同場刊附上,至於抽到哪兩張則是隨機的),二是大會在大堂設置了名為「多餘交換廣場」的範圍,用途就是透過讓參加者互相交換手上的門票,或者是捐出一直放在家中但沒用的物品,去促進一眾參加者的交流。依愚所見,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利者原則上每人都有兩次參加工作坊的機會,而且相比起上一年,還免去參加者排隊的時間,更兼確實促進交流,但弊者是交換門票實在太過費時失事,而且機會渺茫,幸好我事前有看過新措施的內容,請了原本是參加者之一但沒空出席第二、三日工作坊的Keroro,前來拿了兩張工作坊門票,好讓我們一行四人多了兩個機會去參加工作坊,特此鳴謝Keroro出手相助。不過,雖然第一項措施有利有弊,但按我兩年的經驗,縱使沒有入場門票的制度,參加者還是不可能參加所有自己喜歡的工作坊或講座,而且第一屆的時候,參加每個受歡迎的工作坊,還得排上半小時以上的隊,新措施雖未能解決讓參加者隨自己意願自由參加工作坊的機會問題,但已經解決了排隊耗時的問題,兼且能夠促進交流,已經算是進步多了。

  今屆MaD我聽了兩個講座、兩個新工作坊、一個新特備節目、一個舊特備節目。兩個講座分別是「發現:創意的康莊大道」及「創意:改變的思維」。對我來說,兩個講座的故事性質大於啟發性質,反而新工作坊「無聲對話」給我最大的靈感與刺激。

  「無聲對話」裡,五感健全的參加者需要戴上耳罩,親身體驗聽覺障礙者的溝通方法。按常理,聽障人士最常用的溝通方法是手語,這在工作坊中固然也出現過,但並非工作坊的主要元素。工作坊內主要運用的溝通方法,是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兩者結合起來,其實就是戲劇中的默劇。工作坊中有兩位表演技藝純熟的聽障青年,在我們帶上耳罩之後,他們憑著肢體語言,告訴我們整個工作坊的規矩和接下來的遊戲規則。神奇地,縱然他們動作簡單,但我們就是能夠明白他們想表達甚麼意思,而且沒有任何歧義。接下來,其中一位表演者獨自以動作表演一段情節,然後每組分發一叠圖案,當中有情節出現過的,也有與情節絲毫無關的,我們就需要用這叠圖案重組案情。這個環節讓我更加佩服他們的表演技藝是何等精準而熟練,因為工作坊的負責人,在各組重組案情後,會在每組中揀選兩張概念相似的圖案,並請在場參加者選擇何者正確,這時候他會以動作仔細說明兩者間的差別,例如是消防員用水柱巨炮救火而不是花王用膠水喉澆花、駕車人士駕駛的是私家車而不是旅遊大巴等等。這個解說環節讓我深刻地明白到,原來他們每個動作,都經過專心設計,務求以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最精確的意念,確實讓我大開眼界。接下來的環節,每組獲派四張紙條,這四張紙條可以組合成一個完整故事,但組員間不能看對方的紙條,我們得親自用肢體動作告訴組員我那一部分故事的情節是甚麼,然後把四部分排好先後次序,成為完整故事。這環節我相信難倒了不少人(包括我),因為包括我在內,平常只會用簡單的肢體動作輔助語言去表達概念,從來沒有想過只以肢體動作去精準地表達概念。

  事後,我簡單分析過他們肢體語言的特色有二。第一,他們會抽取出該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使人能夠一看見就立即聯想起該概念,兼且會利用劇情鞏固思考導向,互相補足。這個在文學裡也有相同的原理,歌詞中更是常見。由於歌詞簡短,能夠容下的概念不多,必需去蕪存菁,只表達最強烈的特徵,其餘的就靠受眾自行補白。而且,要抽取出某概念予人最強烈的特徵從而引起聯想,就必需要有仔細的觀察,這點與文學亦毫無二致。第二是同一時間身兼幾個概念,例如表達消防員救火的時候,會先模仿消防員穿上裝備的動作(將消防員的概念加到自身),然後拿起一捲粗水喉(消防員加粗水喉),跑到大火面前,開通水喉救火(消防員加粗水喉加水炮),這樣消防員的整個形像就活靈活現了。

  與「黑暗中對話」比較,「黑暗中對話」給我的衝擊較大,畢竟眼睛是靈魂之窗,失去視覺比起失去其他四感更影響吸收資訊,所以很弔詭地,「黑暗中對話」中,雖然每個人都看不見東西,但反而更加親密,因為大家都明白,合作會令大家行動得更加方便。而「無聲對話」則比較輕鬆幽默,甚至還有空間讓我思考,把戲劇與文學的共同特徵發掘出來,亦令我更加體會到戲劇之中肢體語言象徵的力量。

  至於另一個新工作坊「個人發現」,是透過檢視人類行為傾向(傾向以邏輯還是情感思考問題?會以直覺還是感覺獲得資訊?),把人歸為四種類型:loyal、team、idea、system。其實同類型的測試還有很多,之前也做過九型人格諸如此類的,所以對我來說,不是甚麼新鮮的事情。況且我平常就喜歡三省吾身,頗為了解自己的特性與傾向,所以此工作坊對我來說,並無太大的收穫。

  新特備節目「減碳枕頭大戰」,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思在裡頭,只是藉枕頭大戰呼籲環保減碳,純粹好玩。至於舊特備節目「黑夜城巿追踪」,上一年我也有參加,不過上年同隊的好像一個也沒有留下聯絡方法,今年反而認識了一班聊得來的朋友,或許是大家年紀相近的關係。這個節目的玩法跟電視節目《奪寶奇show》差不多,就是走check point做mission奪高分,每個check point也有不同的任務、分數、配額,去哪些check point、去多少個check point、先去哪一個等等問題,全都要事先傾妥,所以這個節目理所當然地著重團體合作。比較起上一年,今年明顯難度有所下降。雖然上一年比今年辛苦得多,但同時亦比較充實,而且最後的報告環節,上一年時間也是比較長而有趣的,相反今年的就遜色了。最記得上一年最後由一班韓國參加者,帶領在場各人跳韓國民族舞,全場氣氛立即推到高潮,而且也讓人體會到世界共融的氣氛,這是今年的「黑色城巿追踪」所不及的。

  最後來說說開幕與閉幕。今年與上年的開幕式,各有千秋。上一年開幕式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的光影效果,舞台上由近至遠落下了幾道橫跨舞台的薄幕,光由四方八面射向薄幕後一直旋轉著的大型貨櫃,令光反投射到薄幕之上,營造出極富層次與動感的光影動態。今年的開幕式則著重各項元素的配合,首先是一段象徵探索之初的卡通動畫,卡通完結後整個場地漆黑一片,然後舞台上的薄幕投射出我很喜歡,亦是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常用的黑底襯整齊白字紅字風格的介紹文字。這時候,薄幕後有人站在文字空隙處,燈光由他的頭頂打下來,他的手上拿了一個紅球,並且說出一段感想獨白。每個人配一段介紹文字和感想獨白。這種結合人與舞台裝置,揉合二次元與三次元的效果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另外,他們手上的紅球,其實是繼承自上年的閉幕式的。上年的閉幕式創造了極具代表性的吉祥物,就是他們手上拿著的紅球。這個紅球象徵創意會不斷滾動、變革,而且越滾越遠,越滾越大,最終改變世界。不過,今年的閉幕式比上年更加令人感動,因為大會邀請了參加者分享自己的感想和體驗。在半光暗之中,事先挑選的參加者由坐位站起來,燈光由頭上射下來,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內容感人之餘,亦與開幕式首尾呼應,形成往復循環,自成一體之美。

  整個閉幕式之中,我最記得主持人說的一句話:「在這裡,沒有人會嘲笑你的夢想!」這句話完全觸動了我的心靈,我聽到後何其激動,久久不能自已。是的,在香港,有夢想的人不多,懂得尊重別人夢想的人就更少。在這裡,我可以不用理會俗世的眼光,甚至乎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盡情做大家都相信能夠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情。我彷彿看到了,這裡就是大同世界的縮影。最後的環節,與上年的一樣,都是由舞台上的大貨櫃之中,滾出三個極大的紅球(在開幕式結尾時,眾高層曾經把紅色小球放進貨櫃內,象徵創意將會越滾越大),而工作人員則在舞台上不斷向台下拋小汽球,全場氣氛立即變得何其高漲。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彩雲易散琉璃脆,再美好的事情也會有消散的一天。不過,幸好還有多餘交易廣場。這裡有許多人跟我一樣,放置一本簿或名單,讓想交朋友的參加者留下聯絡方法,另外還可以透過物品交換順道交個朋友。我之前放在這裡,一本價值二百多元可換內頁的記事本,已經給其他有需要的人拿走了。想不到我在這也撿到了一套兩本的《鍛字鍊句是禮貌》,這是我待閱書單上的其中一本書藉。可惜書本的原持有者沒有留下聯絡方法,我只好上官網留言,希望可以與原持有者聯繫。

  總括來說,我在這一年明顯感覺到自己比上一年參與得更加投入與激情,主要原因是今年我更加體驗到,人與人的交流能夠併發出無限璀燦的火花,除了能激發創意之外,還能夠開創雙贏的局面,彼此得益,各取所需,令世界更加和諧,亦令資源分配得更加平均,地球也因此更綠。另外我的個人收穫,由參加講座與工作坊的經驗來看,我對事物背後的原理似乎已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接下來需要的是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及不同形式的體驗,好讓我的創意能夠發揮得更加全面。

  最後,希望下年也能夠繼續與志同道合的人一齊MaD多次!

1 則留言:

Nadia 提到...

我也有參加MaD2011呢!!

我想「無聲對話」與「黑暗中對話」除了給予我們感官上、經驗上的震撼外,更重要是它令我們重新認識到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可能性。它們有別於一般慈善機構,將創新點子變成一盤生意,以自給自足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同時,把社會上,那種「強」與「弱」、「施」與「受」、「上」與「下」的既定觀念衝擊和逆轉,走向共融。

我上年十一月便參加了MaD@社企民間高峰會2010,因而看過一些有關社企的文章。若你有興趣,可看看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ses2010/articles